5月21日,水木年華樂隊成員應臨海76歲“網紅大爺”詹才泰的邀請,來到紫陽街合唱《在他鄉》《一生有你》等經典曲目。
現場的視頻迅速在網絡上廣泛傳播。
“水木年華與紫陽街大爺合唱”詞條更是沖進“抖音熱榜”前15,相關話題討論量超千萬人次。
水木年華臺州府城之行,為什么引起共鳴關注?
情緒價值拉滿
“我的青春又動了”
“我的青春又動了!”“我們是專門過來的。”在水木年華和紫陽街大爺合唱的現場,伴隨著歌聲響起,群眾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兩句話。人群中,70后、80后的身影最多。同樣,網絡平臺上轉發、評論最多的也是他們。
平時沉穩的中年人,紛紛下場追星“打CALL”。說到底還是因為臨海給的情緒價值太足了。
在校園民謠的晚風里,水木年華帶著未名湖的波光走向人群。當《一生有你》的旋律在千禧年初的校園廣播里流淌時,那些坐在階梯教室后排的年輕人,他們的青春被壓縮成MP3格式,藏在手機云端某個加密文件夾。
中年人的懷舊總帶著三分克制。他們不再像少年時那樣吶喊,卻在聽到“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時,默默調高車載音響音量。在旋律褶皺里打撈的,不只是逝去的青春標本,更是在歲月湍流中始終未沉沒的理想主義殘片。
與其說這場合唱是詹大爺和水木年華的邀請與應約,不如說是臨海為埋頭趕路的人們提供了10分鐘的“課間休息”。即使青春被閱歷包裹成為時間的琥珀,人們總還是要記得年少時唱過的歌和曾經滿懷憧憬的你我。這是臨海的“浪漫”,也是臨海的“敏銳”:文旅不僅只是展現風景,更應該充滿情懷。
開放包容的“主客共享”
他鄉即故鄉
水木年華與詹大爺的交集起源于一首《在他鄉》。主唱盧庚戌聽了大爺唱的版本曾感慨:“歌聲里藏著臨海人的鄉愁與堅守!”
了解詹大爺的人應該都知道,《在他鄉》是詹大爺在城門下和市民、游客經常合唱的曲目之一。大家之所以這么喜歡這首歌,是因為它既道出了異鄉人在外漂泊的內心掙扎,更展現了游子對溫暖的渴望。臨海,就是一座讓游子思鄉有歸處、扎根有底氣的溫暖之城。
在3.12平方公里的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里,生活著2.8萬原住民,在“遷”與“留”之間,臨海選擇了把原住民留下,提出“主客共享、旅居相宜”理念。原住民與旅客相得益彰,老味道與新業態互相交融,老建筑與新情懷和諧碰撞,實現城區、社區和景區融合,成功打造“活著的景區”。
此外,臨海還廣發“英雄帖”,誠邀全球有志之士來臨海創業、生活。廣東小伙朱志清在這里實現了音樂夢想,柴古唐斯括蒼越野賽創始人薛迎春用體育賽事與城市互相成就,一群有想法、敢拼搏的主理人用民宿、劇場等鮮活業態不斷豐富府城的“生活圈”……好客,是臨海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越來越多的人匯集在臨海,這里不僅是游子向往的詩與遠方,也是新臨海人的理想承載地。
古城下的美好生活
鬧市也有“桃花源”
水木年華與詹大爺合唱的地點,不是高大上的舞臺,而是江南長城的城門洞下。接地氣的演出空間,讓網友們對臨海瞬間多了幾分親近。
而這樣的場景,在臨海卻是尋常。這座文藝味滿滿的古城,真正詮釋了什么叫作“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近年來,臨海不斷推進城市更新,持續完善景區功能、挖掘歷史文化和提升服務品質,讓古城煥發出歷久彌新的“千年之美”。特別是在老街改造中,臨海突出一個“微”字,保留老街肌理和文化,既還原傳統歷史風貌,又提升居民居住環境。
基于文旅融合這個有效載體,臨海更是打破依托舞臺、劇場等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固有觀念,將高顏值、沉浸式的文化活動植入到旅游場景,產生導流屬性,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游覽和觀賞。
江南長城下讀首詩、甕城內舉辦電音派對……這些別出心裁的文化活動,都成了古城下美好生活的鮮明注腳。
與此同時,臨海以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為原點,傾力打造全域演藝空間。《好事來臨·微空間實景演藝樓秀》以別樣視角解讀人生四大喜;臺州府城大書場茶館講述“九戰九捷”的家國情懷;梅浦窯宋韻生活體驗館、青云集府城戲境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宋韻風雅……
這些以“在地文化”為核心而創作的文旅活動,讓游客深層次感受臨海的風土人情、看見獨屬于臨海的精神內核,也讓“生活在臨海”成為“鬧市桃花源”的真實寫照。
水木年華臺州府城之行,之所以能引起共鳴關注,答案不言而喻:廣大網友們透過雙向奔赴,看見了臨海這座城市的“真性情”和“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