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国内精品影视,午夜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射,国产精品亚洲a∨影院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国产88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亚洲精品久久久刺激,国产久久精品视频

萬年歷
您當前的位置 : 臨海新聞網 >> 人文 >> 文學
字號:    [打印]

夜宿五村

作者:陳必勤  來源:  時間:2025年05月16日

掃一掃聽朗讀

  五村的黃昏仿佛比平原的村落來得早些。群山環抱中,那輪高懸于半空的紅日,早早地收起了耀眼的光芒,像是一張醉漢的臉,跌跌撞撞地向山的背后隱匿而去。夕陽的余暉為玉峰山鍍上一層金邊,勾勒出清晰的剪影輪廓。

  暮色如同一塊神秘的面紗,眨眼間便輕柔地覆蓋了整個山村。“日落西山鳥歸林”的意境在此刻展現得淋漓盡致。山腳下的幾只白羊停止了悠閑的咀嚼,仰頭發出“咩咩”的叫聲,仿佛在急切地催促主人牽它們回圈。地里干活的老農停下農活,扛起鋤頭,邁著疲憊卻又踏實的步伐回家。

  我們在村干部和農指員的指引下,探尋了臨杭古道的歷史韻味,領略了百羅山茶園沁人心脾的清香,走訪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還參觀了承載著村民精神寄托的村文化禮堂和充滿人文關懷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觸摸到山村最溫暖的人文底色。

  此行緣起葉老的極力推薦。他口中的河頭鎮五村村,是一個被歷史浸潤的傳奇之地:宋高宗留下的帝王軼事,革命年代大丘山地下黨支部的紅色記憶……這些動人的故事,像磁石般吸引著我們踏上這片土地。

  然而,五村的歷史宛如一本厚重的史書,豈是匆匆一瞥就能讀懂?這一天,我們雖然走得腿腳泛酸,但也不能將她的每一頁都完全翻閱。我們仍渴望繼續探尋,期待在第二天的日光中,再細細品讀這部寫滿故事的鄉村史詩。

  山村沒有旅店,膳宿條件有限。起初,村干部安排我們住在村避災中心。晚飯時,農指員提出顧慮:“隊伍里有3位80多歲的老同志,避災中心沒有衛生間,夜里要下樓去路邊的公廁,黑燈瞎火不安全,再說那里蚊蟲也多。”她貼心地建議安排到農戶家借宿。

  我心里暗自嘀咕:去陌生人家住多尷尬。村干部似乎看穿我的心思,爽朗地笑道:“這有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縣文工團來村里演出,都住老鄉家里,咱們山里人最是好客!”這時,有人提議住金老家中,說他家房間寬敞,窗明幾凈,每間臥室都帶衛生間。

  下午剛從城里回來的金老聽說我們要來住,立刻忙活起來:擦床鋪、換新被套,那股熱乎勁兒讓我們的拘束頓時消了大半。由于大家的確有些累,簡單寒暄后便互道晚安。

  我住在頂層的客房,站在陽臺遠眺,幾陣略帶涼意的夜風拂面。暮色中的山村宛如水墨丹青,村中的幾盞路燈在寂靜的夜里散發著光芒,盤山公路上偶爾掠過的車燈在夜色中劃出優美的弧線。

  躺在陌生的床上,山澗流水與偶爾的引擎聲交織成夜曲。在這萬籟俱寂中,我的感官變得異常敏銳,仿佛能觸摸到夜的脈搏。白天的見聞在腦海中閃回,古老的傳說、質樸的村民、動人的故事以及對這個古村的眷戀,正隨著山霧悄悄漫上心頭。

  五村的歷史從1600多年前謝靈運修筑臨杭驛道開始。為連通臨海與天臺兩地,謝靈運選擇的線路經過該村。這條全石鋪就的古驛道,歷經千年風雨,見證了無數商旅與文人墨客的足跡,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滄桑。

  傳說,古時一位青年在驛道嶺頭偶遇仙女,兩人一見傾心。臨別之際,仙女贈予青年一顆種子,囑咐道:“待此楓樹長大,紅葉滿枝時,便是你我重逢結緣之日。”青年依言種下種子,后來果然在楓紅時節與仙女再續前緣,兩人結為連理,育有二男三女。兩個兒子分別開創了坑頭與半嶺洋自然村,3個女兒則嫁至半嶺魏、半山陳和山頂自然村。這5個自然村后來合并,便形成了今日的五村。如今,村中已有四五百戶人家,人口逾千。這個“片片楓葉情”的美麗傳說,為五村增添了浪漫的人文色彩。

  南宋紹興年間,高宗趙構沿臨杭驛道南巡。御駕行至杭鎮嶺時,已是人困馬乏。遠眺驛道旁半嶺魏村炊煙裊裊,高宗決定入村休憩。村中族長聞訊,立即率領全村老少盛裝相迎,更獻上當地絕技“上桌獅子”表演,其精湛的技藝令龍顏大悅,一掃旅途勞頓。高宗環視四周,但見群山環抱,溪水潺潺,不禁贊嘆此地風水絕佳,即興題詩:“前有蜜蜂(玉峰山),后有碧龍(百羅山),塵埃無極,萬古留宗。”御膳之時,村民奉上當地特色垂面飯與蘆花雞湯,其味之美令天子贊不絕口。這段帝王與民同樂的佳話,歷經800余年仍在村民中口耳相傳,成為五村歷史中最珍貴的記憶片段。至今,村中老人講述此事,還能繪聲繪色地描述當年御駕親臨的盛況。

  元末群雄逐鹿之際,陳友諒兵敗于朱元璋后,其帳下軍師輾轉逃至半嶺魏隱居。為圖東山再起,軍師在此修建吹角殿,延請得道高僧引龍禪師主持,并大力發展畜牧之業。在禪師“以牧養民”的教化下,半嶺魏日漸興盛,終成一方沃土。這段金戈鐵馬的往事,雖已隨烽煙散去,卻在五村留下了獨特的文化烙印。吹角殿的殘垣斷壁間,仿佛仍回蕩著當年的號角陣陣。每當夕陽西下,暮色中的半嶺魏總會讓人產生時空交錯之感,恍惚間似見僧侶誦經、牧笛悠揚,又似聞戰馬嘶鳴、刀劍鏗鏘。

  1947年,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大丘山的4位共產黨員以赤誠之心點燃革命星火。他們秘密成立了中共大石區第一個黨支部,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火種。面對白色恐怖的陰霾,這些革命先驅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堅定信念,帶領群眾與反動勢力展開了殊死斗爭。正是這些無名英雄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精神豐碑,為五村注入了不屈不撓的革命基因。八十載春秋流轉,先驅們的事跡已化作激勵后人的精神火炬。每當春風吹過山崗,仿佛仍在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今天的五村人在追憶先烈時,不僅銘記那段浴血奮斗的歷史,更將紅色基因轉化為建設美好家園的不竭動力。

  夜已經很深了,可我還是輾轉難眠。這樣一個承載著千年往事、浸潤著歲月芳華的古老村莊,怎能不令人魂牽夢縈?睡意遲遲不至,我索性讓手機流淌出舒緩的旋律來催眠。在悠揚的樂聲中,我的思緒化作一葉輕舟,在歷史長河里隨波蕩漾,在半夢半醒之間,漸漸進入夢鄉。

  晨光微熹時,山村在薄霧中漸漸蘇醒。推開陽臺門,鄰家的雄雞正昂首立于柴垛之上,一聲清越的啼鳴劃破晨靄。早起的村民們扛著鋤頭,踏著露珠走向田野,他們的身影在晨曦中勾勒出勤勞的剪影。

  五村的清晨,飽含著泥土的芬芳與生命的律動。不知,這片古老的土地又將向我們訴說怎樣的新故事?是那些沉淀在石頭路上的記憶,還是那些隱藏在飛檐翹角間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新聞:
 
 微信公眾號
  臨海新聞
  國內新聞
  國際新聞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平臺支持·臨海新聞網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 |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方式 | 網站律師
臨海市新聞網絡中心主辦 | 浙新辦[2006]31號 |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330000800006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190050 | 浙ICP備06040867號
臨海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聯系方式:電話:0576-89366753 電子郵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