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白水洋豆腐”商標轉讓簽約儀式上,“白水洋豆腐”商標持有人丁朝輝現場簽訂轉讓合同,將所有權人由自然人轉到臨海市白水洋豆腐協會。至此,闊別19載的“白水洋豆腐”商標回家了。
口碑過硬
“浙江第一豆腐”品牌名揚四方
白水洋豆腐是中國古法豆腐的代表,制作技藝歷史悠久,經過多年的傳承,靠著獨特的口感和卓越的品質積攢下過硬的口碑。無論是日常的餐桌上,還是全市大小酒店的宴席上,當一個臨海人的豆腐癮犯了,首選必須是白水洋豆腐。
2009年,白水洋豆腐制作技藝進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白水洋豆腐獲得了“非遺”名片。此后,白水洋豆腐品牌在各類美食推介會上頻頻亮相,并在2023年初獲得浙江省“十佳豆腐”榜首,逐漸火爆出圈。
雖然“白水洋豆腐”是以鎮域名稱命名的豆腐,但是由于其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大,近年來,各地的知名廠商都在效仿生產。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如何讓消費者在眾多競品中一眼就認出正宗的白水洋豆腐?如何讓白水洋的地理優勢產生品牌效應,為行業發展積蓄更加強勁的動力?注冊“白水洋豆腐”商標是關鍵一步。
商標“回家”
讓豆腐變共富
作為白水洋豆腐的原產地,白水洋鎮迫切需要拿到自己專屬的名片。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始終致力于白水洋豆腐的品牌化、產業化發展。早在2009年,就組織非遺傳承人編寫《白水洋豆腐制作技藝傳承》,規范制作流程和工藝。
為進一步規范豆腐行業標準,加強品牌建設,在白水洋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今年1月,臨海市白水洋豆腐協會成立。然而,早在2005年,“白水洋豆腐”商標就被個人注冊了。
注冊人丁朝輝先生是位白水洋女婿。作為半個白水洋人,他從2000年開始制作、銷售白水洋豆腐。得知政府需要時,他沒有多做猶豫。“當時,我想著做這一行了,就注冊了一個商標。現在政府需要,就讓它回歸給所有做豆腐的白水洋人,大家一起將白水洋豆腐發揚光大。”丁朝輝說。
在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經過臨海市白水洋豆腐協會和商標持有人丁朝輝先生的友好協商,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敲定了商標轉讓事宜。闊別19載,“白水洋豆腐”商標終于回到了娘家。
據了解,此次商標轉讓簽訂將惠及全市相關豆腐生產經營主體300余家,帶動人員就業3000余名,產業年銷售額預計突破2億元。
多元共治
將名品做成名牌
“白水洋豆腐”商標雖已回家,但如何讓“白水洋豆腐”品牌走出臨海、走向全國,發展壯大白水洋豆腐產業依然任重道遠。
臨海市白水洋豆腐協會會長王能告訴記者,白水洋豆腐使用的原材料是本土優質“六月豆”和大雷山的高山泉水,從選豆開始,到磨漿、煮漿、點漿等,成形前的每一步都暗藏“門道”。這些都是“白水洋豆腐”品牌真正區別于其他豆腐的核心優勢。
接下來,臨海市白水洋豆腐協會將不斷規范“白水洋豆腐”的制作流程和工藝,牢牢守住自身的核心優勢,以品牌建設倒逼提升產品質量。
同時,“白水洋豆腐”商標也是一張“身份證”。臨海市白水洋豆腐協會將統一產品包裝、標識,以品牌授權生產的方式加強品牌保護,并在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品牌宣傳,給消費者一個深入人心的形象,讓消費者記得住、選得準。
作為政府職能部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也將持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指導力度,積極參與構建“政府監管+行業自治+企業自律”多元共治格局,與協會合力,將白水洋豆腐從“小美食”轉化為“大產業”,進一步推動豆腐行業規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