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海的衛星地圖上,一眼可見東西走向的東方大道和臨海大道,串連起臨海的古城與新區,拉近一看,從主城區的脈絡展開,散落著不少規模不一、布局各異的工業園區。
“低效工業用地一直是制約發展的‘絆腳石’,我市大部分低效用地集中在城區,像兩水區塊有2610畝,洛河區塊有800畝,大田劉區塊有260畝,發展空間被嚴重制約。”臨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侯大劍指出臨海困擾已久的發展難題。
本應是各類資源要素集聚的城區,卻被低效用地拖慢了發展節奏。面對發展之困,臨海決定擔起歷史之責、扛起發展之任,向低效用地發起“總攻”,讓寸土生出寸金。
動真碰硬,把決心下到底
“不破難題不罷休,不見成效不收兵。”近日,在臨海市萬畝低效工業用地改造提升動員會上,臨海市委書記吳華丁直指10000畝低效工業用地,發出“攻堅令”,動員全市上下用3至5年時間全面盤活存量,騰挪發展空間,實現全市工業用地平均容積率、規上工業畝均稅收、規上工業產值“三個翻番”,再造一個臨海工業。
這場攻堅行動,不但牽涉面廣,將全域范圍內容積率低于1.0、畝均稅收低于5萬元、近兩年工業企業“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連續被評為D類的企業一律列為整治對象,而且情況復雜,面臨著改造提升面積大、歷史遺留問題多、利益訴求多元等多重難題。
破局!盡管挑戰重重,臨海已厲兵秣馬、蓄勢待發。目前,我市已立下“全市聯動、專班運行、政策開路、片區統籌、試點先行、組團攻堅”的“戰書”,各路“戰隊”迅速集結,成立由臨海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臺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各鎮(街道)也應聲成立工作專班,加緊制定攻堅計劃、組建攻堅團隊。
工作閉環機制也已敲定,由經信、自規、督查等部門聯合建立“周巡、月報、季查”攻堅機制,開展每周例行巡查、每月通報進度、每季度工作“體檢”,確保攻堅有力有序推進。
“盡管今年只剩下4個月時間,但我們的目標是啟動10個重點區塊改造,盤活用地2000畝以上。”侯大劍說,“我們要在這場仗的開頭就把聲勢打出來。”
真招實策,把優惠放到底
“多年來,我們已在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行動中,積累了不少企業單體改造的經驗,通過畝均論英雄大數據平臺,建立低效企業‘一張清單’,實施淘汰落后、‘零增地’技改等六大攻堅行動,開展分類整治。但要進行連片的區域性低效工業區塊整治,則需要更強勁的政策支持和攻堅力度。”臨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郭劍鋒介紹。
眼下,臨海已出臺《低效工業用地改造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7年)》和《低效工業用地改造提升實施意見(試行)》,提出三種改造模式,分別是政府主導聯合改造模式、企業自主聯合改造模式和企業單獨實施改造模式。
其中,政府主導或企業自主聯合改造均按照“打破邊界、統一規劃、園區管理”的原則實行,更注重與城市規劃風貌相統一、與產業結構布局相適應,對因客觀原因不具備聯合改造條件的企業,在滿足區塊統一規劃要求的前提下,可實施單獨改造。據了解,臨海計劃在5年內完成1000家低效工業企業改造提升,新增廠房建筑面積1200萬平方米以上。
面對這場“破舊立新”的攻堅行動,臨海把政策支持的力度也放到底,拿出了十足誠意。
“我們重新約定了土地出讓年限,其中,政府主導聯合改造的土地出讓年限重設為50年,企業自主聯合改造的土地出讓年限按區塊內出讓終止期最長的一宗土地重新約定統一的出讓期限,還有容積率不設上限、改造后面積允許分割轉讓等,可以說是最優惠的政策紅利了。”郭劍鋒坦言。
真抓實干,把改造落到底
日前,走進大田街道的大田劉工業園區,機械不停運轉,工人緊張施工,場面忙碌而有序。
“原先我們廠區廠房布局復雜、土地利用率低,通過改造提升,不僅能提升容積率、擴大產能,還能進一步提升企業形象、開拓發展空間。”在施工現場,浙江億辰臺球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康迪介紹。
今年3月,大田街道作為“先行部隊”,對區塊內占地面積260余畝的廠房進行分批次拆除,同步推進企業新建廠房項目,老園區即將迎來新生。
“除了大田劉,已開工的幾個區塊進展都比較順利。賀家區塊一期項目12幢車間有4幢正在施工、2幢即將結頂,計劃年底全部結頂。萬洋眾創城也已經完成一期項目主體工程。”連日來,臨海市低改辦專職副主任邵翔帶領著專班成員四處奔走,一邊摸排情況,一邊查看進度。“接下來,我們將重點推進兩水區塊,目前正加緊完成規劃方案編制,初稿已完成,等待9月的第二稿評審,另外還召開了第4次企業家座談會,開展政策講解,聽聽企業的意見建議,共同商討方案。”
要真正實現“低產田”變“高產田”,除了打好“收”的“主動仗”,還要下好“用”的“先手棋”。對此,臨海已經著手謀劃,根據各區塊的產業定位,建立全市可利用工業用地清單,以便為企業精準提供“標準地”“定制地”。提前部署招大引強工作,籌備土地推介活動,確保能招引一批潛力好、發展快、效益高的項目優先落地。
(圖片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