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兩宋有十余州府留存至今,既有州府又有城的,唯有臨海。位于臨海的臺州府城,是全省保存最為完好、最能體現宋代州城城市肌理、文化生態和生活氣息的古城。
臺州府城的核心景點是臺州府城墻,又稱“江南長城”,全長6280米,現存4730米,是中國現代保存最好的古城墻之一。沿著江南長城的臺階拾級而上,城依山,山傍水,水繞城,山水城相融的格局盡收眼底。
“頃年登臨赤城里,江繞城中萬家市。”宋時的臺州府城墻逶迤如臂彎,東南巾山雙塔對峙,東郊東湖映秀,十五坊、五巷、十一市的基本格局,如今在臺州府城仍依稀可見。
“江南長城”定型于宋
據記載,臺州府城墻始建于東晉,擴建于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歷經1600余年的滄桑,飽受戰火、洪水、風雨的侵襲,臺州府城墻依然挺立,是府城文化硬朗的脊骨。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王錢俶為表忠誠,“納土歸宋,毀各地城墻”。而十三州之一的臨海古城系在其列,但因其西南靈江段有防洪作用才得以保存。
北宋慶歷五年(1045),知州彭思永重修城墻,在城墻內外兩側全面采用了磚石包砌技術,磚石之間用糯米或灰漿作凝結材料,讓臺州府城墻更加堅固的同時,防洪能力也倍增。
北宋熙寧四年(1071),知州錢暄出于軍事防御和防洪的需要,將城墻內退至東湖內側。至此,臺州府城墻的范圍和城墻的建筑結構風格形式漸趨定型。
城中包城的子母雙城結構,是宋代臺州府城墻的一大形態特點。南宋時的子城在東、南、西三面都設有城門,分別稱順政門、譙門、迎春門。北宋時期,作為州城一勝的東山閣,就是如今西門街上的古壽樓臺。
在演變過程中,兩山兩水的結構、城墻環繞、不規則的城池輪廓、棋盤式街巷格局被留存下來,臺州府城墻整體上始終保持著宋時的形貌。如今,臨海之古城仍能讓人感受到濃郁的“宋意”。
修舊如故守好府城根脈
臺州府城墻對于臨海來說,不僅起防御作用,還能抗洪防洪。由于這一特殊的功能性需求,臺州府城墻多次躲過了被拆的命運。歷朝歷代知府都以修繕加固城墻為己任,故城墻保留至今,基本處于完好狀態。
傳承優秀文化,保護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一代又一代人的責任。1995年8月,我市舉行“臨海建設名城,修復古城墻動員大會”,號召市民“我為名城獻一磚,萬民修復古城墻”。
2001年,臺州府城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成了市民生活的環城公園。每天在其上環城慢跑、晨舞、閑游的市民不計其數,進一步優化了臨海古城的城市公共空間格局。
近年來,我市累計投入近6000萬元用于臺州府城墻修繕工程,重新修訂了《臺州府城墻保護條例》,全力推進臺州府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嶄新面貌面向世界的臺州府城墻,成為了千年府城的“門面擔當”。
朝代更迭,歲月變遷,臺州府城墻一磚一瓦凝集的歷史氣息從未改變,臨海古城里的人間煙火味依舊,這些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傳承。
晉升5A千年古城煥新顏
2022年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確定12家旅游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公告》,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成功上榜,成為浙江省第20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
獲評5A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我市提出實施“千年古城復興”計劃,打造“古城下生活”品牌,致力為游客提供生活化體驗,布局建設青年旅社、東城墻局部恢復、停車場等項目。
同時,以“浙東唐詩之路”和“宋韻臨海”為兩大主線,打造極具辨識度的府城文化IP,樹立歷史文化名城標桿。依托本土青年文創平臺,開展24小時書店、喜劇夜場、在地樂隊等小型文化夜游活動,形成了輻射古城的夜經濟集聚區。
未來,臨海將再次起筆,尋味古城記憶、延續古城文脈、活化古城業態,打造賓主共享、活色生香的古城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