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800多米的安基山,是滑翔愛好者們的集聚地。在懸崖的對面是一片綠意蔥蘢的茶園。這里產出的“烏巖春”,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臨海、認識了安基山,也讓大山里的殘疾戶們走在了共同富裕的路上。將鏡頭不斷放大,我們發現大山迎春的背后,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他,就是烏巖春茶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方支敏,言語四級殘疾的“致富帶頭人”。
高山茶場里的“創業掘金夢”
在扎根安基山以前,方支敏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外地經商。由于天生的語言殘疾,與人交流時鬧出過不少笑話。2006年,他思慮再三,還是決定回到家鄉重新創業。黃坦安基山上的舊茶場,廢棄已久,但是方支敏卻覺得這里大有可為。于是,他以每畝5000元的租金,租下了300畝的舊茶場,成立了烏巖春茶業專業合作社,帶著妻子走進了大山。
“我們剛來的時候,這里人也沒有,路也沒有,茶地里的草比人還高。”走在茶園外的水泥路上,方支敏的思緒不禁回到了上山之初的那段日子。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就是山上山下不通路。要想富,先通路。方支敏拿出了多年經商的積蓄,出資200多萬元,挖通了一條連接安基山與丁公園的水泥路。但是之后的2年里,臺風接連到來,沖毀了路基,愁得方支敏幾度落淚。每當感覺快支撐不下去時,他就用“萬事開頭難”鼓勵自己和妻子,四處籌款,咬著牙硬是完成了道路的修建。而這條路,也讓沿線新曹山村的村民們下山從原先的步行1個多小時變成了只需車行15分鐘。
路修好了,茶場里茶葉也冒頭了。2008年,方支敏的“烏巖春”茶正式開采。之后的每一年,茶場的產量、產值都逐步實現增長,方支敏承包的土地畝數也從最初的300畝不斷擴大至如今的1000多畝。看著“烏巖春”這個黑馬品牌在茶葉市場里嶄露頭角,方支敏將原本在臺州通信公司上班的兒子方躍叫了回來,父子倆一起在安基山上“掘金”。
“年輕人頭腦轉得快,方躍回來以后,我們的茶葉在網上也有了銷路。”方支敏告訴記者,在方躍的“搗鼓”下,“烏巖春”品牌茶葉入駐天貓商城,直播帶貨等新潮的方式為合作社創造了銷售高潮。同時,“烏巖春”的線下門市店也開到了第6家,甚至在天津都有了分店。去年,茶場的銷售額達到了600多萬元。原本默默無名的安基山,因為“烏巖春”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殘疾群體里的“致富帶頭人”
“烏巖春”只采單季茶,每年的春天是茶場最熱鬧的時候。每當這時,總有一大批人會背著茶簍,穿梭在茶場的角角落落。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來自黃坦鄉的殘疾人。
“我們都是殘疾人,大家要你幫我、我幫你,一起過上好日子。”說起招募殘疾人采茶工的初衷,方支敏的回答樸實又溫暖。他說自己年輕時做過剪頭匠,因為是白水洋人,所以經常在黃坦一帶賣手藝。由于先天性的語言殘疾,他也曾遭受過別人的嘲笑。但是在黃坦的那些年里,村民們淳樸好客,給予了他最大的善意,他也和大山里的人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之所以選擇在安基山上創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心中的那份“黃坦情懷”。黃坦有許多人和他一樣,由于先天原因或者后天影響,身體致殘,一直留守家中,靠種田勉強維持溫飽。他希望自己辦茶場不止能改善自家的生活條件,也能讓這些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掙扎的“老伙計”們在家門口賺到錢。每年的4月,是茶場的采茶期,方支敏就會提前聯系好山下的殘疾人們,開著車將他們接上山干活。
“采茶時節,我們每人每天按照工作量,有100元到200元不等的收入。平時的話,我們在山上打打零工,給茶場除除草,每個人每天有150元的工資。這筆錢,對于我們這些出不了遠門的人來說,已經是很好的收入了。”今年49歲的呂林君,從2008年開始就在茶場賺工資,說到老板老方,他言語里滿是感激。肢體四級殘疾的他,家中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學費是這個貧困家庭里最大的心事。幸好有了方支敏的幫扶,他每年都有將近2萬元的額外收入,至少保證了孩子們上學不成問題。
一個人是幫,一群人也是幫。方支敏的“烏巖春”從溫飽線上拉起的不止呂林君一家。翻開茶場的記事本,記者發現,截至目前,方支敏通過茶場共帶動了黃坦山區50多戶殘疾人家庭在高山上實現再就業,每戶年均增收5000元,是貧困山區里響當當的“致富帶頭人”。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滑翔傘里的“快樂接力棒”
即使生活給出的是困境,也要在困境中闖出一片新天地。這是方支敏扎根安基山13年的真實寫照。除了茶葉,方支敏還在高山上發現了另一個商機:滑翔傘運動。
將時針撥回到2008年。方支敏正沉浸在新茶開采的喜悅中,有一天,山上來了幾個外鄉人向他問路。在交談中,方支敏得知他們是來自椒江的滑翔傘運動愛好者。安基山的地形與風向很適合飛行,他們準備在這里試飛。在此后的一段時節里,又陸陸續續來了好幾撥滑翔傘運動愛好者們。看著他們在天空中飛行的身影,方支敏敏銳地察覺到,安基山上或者還隱藏著另一重驚喜。于是,他開始頻繁地下山,前往北京、富陽等地考察滑翔傘基地項目。2014年,他甚至還請到了國家體育總局的相關專家前來安基山考察并得到了肯定性的回復。在白水洋鎮的支持下,由方支敏父子開辦的安基山滑翔基地開始建設,并于2016年舉辦了第一屆邀請賽。游客上山,沉寂的高山迎來了新生。
“我們現在平均每天要帶飛50多次。一到夏天,空地上全扎滿了帳篷,游客們都在這里露營,人氣很旺。”方躍說,安基山滑翔基地現在已經成了臺州范圍內的“網紅地”,一到節假日,上山的車輛數都數不清。他們在吃到旅游紅利的同時也不忘為周圍鄉親們的土特產“打廣告”、設“攤位”,借著滑翔的東風,讓鄉親們也增加一點收入。
“現在大家生活上好過了,精神上也要放松一下。我想讓和我一樣的特殊人群,也能體驗一把飛天的感覺。”暑假過后,滑翔的人相對有所減少。方支敏叫來了方躍,商量起了盤桓在他心中許久的一個想法。他想推出一個活動:只要是持本人殘疾證來安基山滑翔的,一律享受最低優惠。方支敏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兒子的大力支持。他們的想法很簡單:雖然身體殘疾了,但是心沒有殘疾。每一位殘疾人都有獲得快樂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