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国内精品影视,午夜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射,国产精品亚洲a∨影院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国产88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亚洲精品久久久刺激,国产久久精品视频

萬年歷
您當前的位置 : 臨海新聞網 >> 人文 >> 文學
字號:    [打印]

大雪無痕 深情淺說

——讀震川先生《先妣事略》有感

作者:王 嘉  來源:  時間:2025年09月26日

  長期以來,歸有光的散文都被譽為“明文第一”,黃宗羲曾贊其文“振起于嘉靖之盛,獨領時風眾勢。”他寫人敘事擅長以白描手法,通過自然清淡的筆法,以一二細事見之,于平淡中極見真情,“使覽者惻然”。我們學過的《項脊軒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項脊軒志》一文中,歸有光以“項脊軒”為空間核心,串聯起了不同時期不同的人物,在感嘆斗轉星移、家園變故的同時,抒發了對逝去祖母、母親、妻子的懷念之情。寫祖母和妻子時,歸有光都是以第一人稱進行敘事;而在寫母親時,則是通過老嫗之口來側面描寫的。這可能是其刻意的構思安排,或者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母親去世時,歸有光才8歲,記憶相對比較模糊。于是,自小無法享受母愛滋潤的歸有光,只能在老嫗的追憶中填補記憶中的空缺。一句“兒寒乎?欲食乎?”,一個慈母形象就這樣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關于《項脊軒志》,我在此前寫過的《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一文中已有詳盡的賞析,在此就不細表。今天,就來談談這篇歸有光在其23歲、初為人父時所作的為紀念其母親的《先妣事略》。

  “先妣”,即去世的母親。所謂“先妣事略”,即是一篇記錄去世母親生平事跡的小傳。《先妣事略》全文不到600字,作者以平實的語言、克制的情感和高妙的技法,從三個部分記述了母親的事跡。而這些事跡組合在一起,即便已經去世多年,一個勤勞樸實、品德高尚的母親形象仍能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難怪國學大師唐文治評價該文:“令無母之人讀之,自然淚涔涔下,真血性文字也。”

  文章第一部分,簡略地記錄了歸母的生平,交代了其生卒年及所育子女等情況。歸母周桂,16歲嫁到歸家,26歲不到即溘然長逝。嫁為人婦后,似乎其人生唯一的意義便只有四個字——“傳宗接代”。僅在這10年期間,一個連著一個,共為歸家產下7個孩子,其中存5人,早夭2人。即便在醫學發達的現代,如此頻繁的生育也必然會使其身體遭受到巨大的損耗,何況是技術落后的500年前,每一次的生產都如在鬼門關口轉了一圈。況且所謂“生育”,這不僅僅只是生的問題,更費精力的還有育的問題。在生下小七有功之后,歸母心力交瘁,哺養他也比前幾個兒女更費力了。都說多子多福,在歸母身上其實并不然。相反,其被古代傳統生育觀念束縛而受“多子”之苦。歸母曾多次皺著眉頭和婢女感慨因孩子太多而感到身體疲憊,并且在隨后不得不采用了一個老婆子提供的據說可以避孕的民間偏方——喝下了一碗泡著兩個田螺的水。“飲此后妊不數矣!”老嫗似乎對此很有信心。然事與愿違,在喝下田螺水后,歸母便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喑不能言”,成為了一個啞巴,且在3年后的一個冬夜萬般不舍地拋下了5個年幼的孩子撒手人寰。此時,歸有光并未直白地抒發自己和其家人是多么的傷心,而是開始了其擅長的白描手法,記敘了兩個看似平平無奇的細節:其一,“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歸母去世時,作為老二的歸有光也才8歲。少不更事的孩子們根本不懂得發生了什么,看到其他家人哭,便也跟著哭了起來。此時的他們,并不知道“死亡”這二字背后的沉重含義,以為母親只是暫時睡著了而已。其二,家人邀請畫工來給歸母畫遺像的時候,讓兩個孩子出來給畫工作為參照——“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因為這兩個孩子的長相最像母親。明明勾勒出的是一幅五兒“幼年喪母”的凄慘畫面,歸有光卻一如既往的平淡和冷靜,而在這種平淡和冷靜的背后,又將人生和現實的殘酷展現得淋漓盡致。

  文章第二部分介紹了歸母娘家的情況及其為人品行。歸母是一個“資雄”的大戶人家的富家小姐,這也與其嫁入歸家后卻只能日夜辛勞,淪為生育機器的慘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后,作者從三個方面的細節來刻畫母親的品行:治生產、做家務方面,盡管歸母“不憂米鹽”,甚至娘家還經常派人來噓寒問暖,送些物資,其卻仍一直秉持著“勤儉節約”這一傳統美德,“勞苦若不謀夕”。這里又有幾個細節,回娘家省親的時候一有空就紡棉花,回城以后又經常在微弱的燈光下通宵達旦地忙著搓麻捻線。“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連冬天燒過的木炭灰都要重新和成炭團,曬在臺階下。歸母孩子眾多,“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其都是親力親為,但仍能將家里打點得井井有條,“室靡棄物,家無閑人”,似乎沒有什么是多余的;對待下人方面,歸母是寬厚公正的,每逢娘家送來魚蟹糕餅,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聽說其娘家來人了,大家都很開心。有時候,即便有傭人犯了錯被歸母責打了,他們也不忍心在背后說其壞話;教育子女方面,歸有光這樣回憶道:“有光7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歸有光7歲時和堂兄去學堂上學,如遇陰雨天氣,其堂兄便偷懶請假不去上學,而自己即便戀戀不舍也只能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堅持去學堂。有時,歸母半夜醒來,就催有光低聲背誦《孝經》,直到背得流暢無差方才開心作罷。這些細節描寫,畫面感甚強,讀者讀之,就仿佛在親手打開一卷夜半“青燈課子圖”,而在這圖中,既看到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期望,也滲透著兒子對母親的無盡思念……

  文章第三部分介紹了歸母去世后的一些情況。歸母去世后不久,其外祖母也不幸病故了。爾后,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險些讓周家慘遭滅門——本來一個有著30多口人的大家庭最后僅存外祖父和二舅。悲哉!

  歸母去世后11年,大姊嫁王家;歸母去世后12年,歸有光進入官學成為了秀才;歸母去世后16年,歸有光成婚,而大姊和歸有光所嫁娶的,都是歸母在生前所一一安排的。母親去世后所歷經的年月日,歸有光都記得清清楚楚,看似平鋪直敘流水賬一般,實則感情深厚復雜。這種以強烈的時間意識來承載對逝去親人的無限哀痛和懷念的類似的表現手法,我在去年年初發表的那篇《冬天》一文結尾借用過,當時我寫道:“春來秋去,不知不覺中,奶奶離開已有5222天,叔叔離開已有973天,外婆離開也已有411天了……如今,陌上雖已漸漸花開,他們卻永遠無法再回來了。”

  “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則茫然矣。”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歸有光在有了女兒成了父親之后,思母之情,也愈加地強烈。每當夜深人靜時與其妻憶及母親短暫的一生,那一塊塊的記憶殘片,如在昨日,但更多的往事卻怎么努力也回憶不起來了。

  “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都說絢爛之極將歸于平淡,那同樣的,平淡的累積也能鑄就絢爛。在經歷了通篇不動聲色地娓娓道來之后,末尾這句全文僅有的直抒胸臆的感慨也就出現得順理成章了。這與其在《項脊軒志》中結尾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寫作手法恰恰相反,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新聞:
 
 微信公眾號
  臨海新聞
  國內新聞
  國際新聞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平臺支持·臨海新聞網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 |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方式 | 網站律師
臨海市新聞網絡中心主辦 | 浙新辦[2006]31號 |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330000800006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190050 | 浙ICP備06040867號
臨海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聯系方式:電話:0576-89366753 電子郵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