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曾經是東塍鎮嶺根村及其周邊村莊里人人都會的一門手藝,在當地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歷史。一把蒲扇,一頂草帽,以當地的燈心草為原料,通過擰、纏、勾、編等十幾道工序制成。2012年,嶺根草編入選為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鄭仙紅,正是嶺根草編的第四代傳承人。
“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
建國前,嶺根草編是村民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始齔孩童,幾乎人人都會草編。但建國后,隨著機器制造和流水線作業模式的快速興起,許多傳統手工技藝面臨消失的危機,嶺根草編也面臨失傳。
在鄭仙紅的記憶里,坐在月光下編織燈心草的畫面填滿了她的童年。她從7歲開始學習草編,至今已有50年。“小時候沒有什么娛樂項目,我們一閑下來就做草編。”將一捆捆燈心草變成一把把蒲扇、一頂頂草帽的半個世紀時光里,在選草、結鼓、添草、收編、打磨等十幾道工序的無數次打磨中,鄭仙紅磨煉出了寧靜、平和的心境。她說,燈心草于她而言,是很珍貴的東西,看似平凡,卻清香、堅韌、可塑性極高;而草編不僅僅是一項珍貴的技術,也是老一輩人低調務實、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的承載。
“靠著草編賺錢,是賺不到什么錢的。剛開始,我決心要把草編作為終身事業做下去的時候,好多人都說我‘瘋了’,可是總要有人堅持下去。大家都不做,這門手藝不就失傳了嘛!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可不能丟。”這是鄭仙紅的執著,也是她對童年記憶的回應。
“打造嶺根文化的金名片”
鄭仙紅原先是嶺根村婦女主任。2013年,她接下了傳承嶺根草編的重擔。“前輩告訴我,草編是婦女產業。作為婦女主任,我要把婦女組織起來,把草編做成產業,做成品牌,幫助鄉親們增加收入。”鄭仙紅說。
在嶺根草編被入選省非遺后,鄭仙紅放下手中的工作,辛勤走訪了村里許多老人,把蒲扇、碗墊等瀕臨失傳的草編織品重新挖掘出來。由于有的老人年事已高,說不清花樣是如何編織出來的,也做不動手工藝活,鄭仙紅就借來圖樣,自己琢磨、試驗,成功還原了許多傳統草編織品。
2016年,鄭仙紅在紫陽街開辦了“嶺根草編設計工作室”。一本小小的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成為了開啟嶺根草編傳承大門的敲門磚。通過紫陽街的影響力,工作室吸引到許多人來觀賞、打卡,讓草編擁有了更大的展現平臺。
這些年,鄭仙紅也曾遇到過一些難以理解草編價值的客人,認為沒有必要花上五六十塊錢買一把“隨處可見”的扇子。但這些都沒有動搖鄭仙紅傳承草編文化的決心。
“想讓傳統手藝煥發生機,光靠情懷和文化價值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工藝品的外觀上下功夫。”為了讓更多人可以更好地領略草編的傳統文化魅力,鄭仙紅結合臨海特色傳統文化,持續對傳統草編工藝進行有藝術感的設計和傳統手法的改良,創作富含時尚元素、符合消費需求的包包、花瓶、掛飾、燈籠等草編工藝品。此外,她也利用互聯網拓寬嶺根草編的推廣和銷售渠道,通過淘寶、直播等方式銷售草編工藝品。
“看見非遺傳承的新希望”
面對記者采訪時,鄭仙紅再三強調,嶺根草編能從瀕臨失傳到重獲關注,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采訪間隙,她笑著展示了這些年獲得的榮譽——第一屆浙江省級鄉村工匠名師、2017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等。
“這些年,社會各界對這項技藝的肯定讓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我的選擇。以前,家人都不怎么支持我做草編。現在,我的兩個女兒都在積極繼承著我的手藝。”鄭仙紅告訴記者,現在除了嶺根村之外,周邊的康谷村等地也活躍著幾百名草編藝人,和她一起努力將這項非遺技藝發揚光大。
如今,嶺根草編早就走出了小小一隅,甚至在海外也頗受歡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愛和支持嶺根草編,鄭仙紅看到了非遺傳承的新希望。
在空閑時間,鄭仙紅還會時常和其他傳承人一起去各個學校開展公益草編課程,希望讓孩子們認識到這項珍貴的技藝。當自己拿出的草編蜻蜓、小船等作品受到學生們的喜愛,看到他們沉浸于制作草編作品時,鄭仙紅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
“擇一事,終一生。”這句話或許是對鄭仙紅最好的形容。她用50年的時間,身體力行傳播著嶺根草編技藝,將古老深厚的草編文化用多變的形式去承載、傳播。正因她的堅持,這項非遺技藝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