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南溪村空氣好,環境美,吸引了很多人過來觀光。我作為南溪人,感覺非常幸福、自豪。”杜橋鎮南溪村村民徐麗萍望著美麗整潔的村莊,臉上洋溢著淳樸的笑容。
移民工程,是一項惠及群眾的民生工程。為了讓曾經“舍小家、顧大家”的水庫移民及他們的后代能夠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把一個個移民村打造成幸福村,我市不斷加大對水庫移民村的扶持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開展產業扶持……
一項項新建工程、一片片美麗花木、一張張燦爛笑臉……庫區移民的安置地,處處是喜人的景象。
美麗鄉村煥新顏
走進南溪村,一排排淡雅別致、整齊劃一的三層新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中。村里的角角落落,隨處可見村民精心擺放的美麗花草,一盆盆,一株株,形成了別致的綠化景觀。
南溪村位于杜橋鎮西北面,曾被稱為“建在廢巖倉上”的新農村,現有村民596戶2100多人。從2006年開始,南溪村通過康居工程、農房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等,實現了破繭成蝶的美麗蛻變,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宜居村。
“安居”是“立業”之本,作為水庫移民后扶村,從2008年開始,南溪村通過河道整治、康居小區填渣、移民美麗家園生態綠化等一系列工程,逐步建成并完善各項基礎設施,398戶村民實現“安居夢”,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在康居工程第四期建設現場,一棟棟樓體拔地而起,工程車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南溪村黨支部書記蔣德來正與村干部一起查看項目建設進度。他告訴記者,康居工程第四期是南溪村未來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項目總用地面積25000平方米,共76間房屋,自今年3月初開工以來,已完成大部分主體建設,預計明年底完工。
基礎設施有保障
傍晚,南溪村的村民有的在村道上遛彎兒,有的在村民文化廣場的體育器材上健身,有的帶著折疊馬扎坐在廣場空地閑聊。
“現在,我們村通過努力,建起了整齊劃一的漂亮樓房、寬闊潔凈的村內道路、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村貌真是大變樣了……”蔣德來坦言,以前村子大部分地處山頭,房子不好建,村民沒什么休閑去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南溪村屬于水庫后扶村,在市移民局的大力扶持下,該村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不占一分耕地指標,科學規劃推進舊村改造,通過對老村莊、廢巖倉和低丘緩坡等閑置土地進行大改造,目前已完成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河道整治、康居小區電力地埋、排水工程、垃圾房、生活污水生態處理池等一系列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著力開展移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使移民搬得出、穩得住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市移民局同杜橋鎮黨委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突出抓好移民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移民村重大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的同時,切實加強村莊道路建設,完善供水排水、照明、綠化等配套設施,明顯改善移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村民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產業扶持添活力
移民,發展是落腳點。移民工作,不僅要讓水庫移民移得出、安得下,更要讓他們穩得住、富得起。
鄉村要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眼下,正值獼猴桃成熟上市時期,在南溪村的獼猴桃種植園內,一個個沉甸甸的獼猴桃掛滿枝頭,一派豐收景象。這份“甜蜜”產業的背后,是市水庫移民工作中心的精心謀劃。2009年,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南溪村通過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改建獼猴桃種植基地、建設水果展銷市場和包裝加工車間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了獼猴桃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了200多戶獼猴桃種植戶。
以農業產業為載體,南溪村深入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建成集“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獼猴桃產業生態園近500畝,擁有紅陽、徐香等多個品種,每到采摘旺季,可帶動消費總產值約300萬元,進一步拓寬了村民的增收致富路。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想要“寫好”庫區移民發展“后半篇文章”,關鍵在于守住群眾致富的“口袋”。南溪村跳出庫區,大力發展起“飛地”經濟,并與臨近的岙底陳、璜溪等4個庫區村聯合起來,投入2000多萬元,抱團購置了10間商鋪,5個村集體實現租金年收入140萬元。今年,南溪村又將移民資金投建的移民創業致富綜合樓改造成“美麗庫區共富工坊”,在帶動周邊庫區200多名村民就業的同時,也給村集體帶來了20萬元的年收入,為鄉村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接下去,我們將齊心協力、奮力拼搏,打造一個集體經濟更上一層樓、就業崗位滿足老百姓需求的示范村,讓南溪村真正實現‘生態美、產業旺、百姓富’,成為老百姓的幸福家園。”蔣德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