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個月,臨海的體育“大事件”不斷——
5月,回浦男籃拿下全國高中籃球聯賽總冠軍,轟動一時;6月,2023柴古唐斯越野賽官宣啟動報名,115公里組參賽名額6分鐘搶空,85公里組2分鐘搶空;7月,一年一度的“村BA”火熱來襲,燃動全城。
從全國賽事到鄉野球場,從專業比賽到全民運動,臨海揭開了千年古城風雅別致的另一面——“天生狂野”的運動之城。
臨海,靠山面海、風景靈秀,往西可上括蒼之巔,順著靈江奔流而下,便可抵達東海之濱。這座山海之城,天生帶有沉穩堅韌的品格和敢于冒險拼搏的氣質,而體育運動,就是將山文化與海精神融于一體的最佳詮釋。
“村BA”里的“全民密碼”
燃情7月,哪個詞最熱血?臨海人一定會脫口而出:“村BA”。這個夏天,從外地趕回村里打球、不跳廣場舞改當啦啦隊、拋下飯局專程驅車來看球的人不在少數。
今年是臨海舉辦“村BA”的“元年”,我市將“村BA”打造成臺州首個全域覆蓋的籃球賽事,舉辦首屆和美鄉村籃球聯賽,在全市19個鎮(街道)形成燎原之勢,共有600多支隊伍參與角逐。
而白水洋鎮早在2017年就打響了第一屆籃球聯賽,至今已是第七個年頭,成功組建了20多支以村民為主體的球隊,人氣熱度連年上漲。本屆賽事僅開賽4天,微博話題閱讀量就超1.2億。
“村BA”的魅力之大,在于全民性,賽場就在家門口,人人皆可參與。
籃球賽只是臨海全民運動熱的一個片段。每天天剛亮,東湖、巾山就聚集了不少打太極、練拳的中老年人;一入夜,靈湖景區就成了跑步、健步走的最佳去處,各健身場館、泳池也人頭攢動,廣場也轉眼變成了“斗舞場”。
為了滿足全民運動的硬件需求,多年來,臨海遵循“點面結合”,以體育場館、運動公園、城市綠道等為輻射點,以社區、居民住宅區為覆蓋面,配建體育設施。截至2022年底,建有全民健身設施3325處、城市綠道網506公里、登山步道230公里,全市體育場地面積達294.8萬平方米。
我市還在橋下空地、堤壩沿線等處,見縫插針般地植入羽毛球場、健身步道等,將“健身活動圈”縮至10分鐘。
戶外運動的“N種”打開方式
初春,桃花盛開,一場專為女性打造的愛麗絲仙徑越野賽浪漫開跑;入夏,“浪個靈湖”戶外生活節回歸,喜愛陸沖、橄欖球等小眾項目的運動達人紛紛空降這場戶外派對;前不久,少年版“柴古唐斯”開賽,800多名7至14歲的少年兒童向這場象征勇氣的障礙挑戰賽發起沖擊。
在臨海,戶外運動的“玩法”越來越多。從臨海近年構建的“海水陸空”發展格局就能看出,戶外運動正從陸地向“上天下海”進階,一些專業小眾的越野賽、滑翔傘、休閑垂釣等項目,受到各年齡段人群的追捧。
當前,臨海全域已成功打造江南大峽谷休閑運動基地、白水洋安基山滑翔傘基地等6個戶外大型休閑運動基地,建有200多公里的登山徒步越野線路,并舉辦了安基山滑翔傘國際邀請賽、括蒼自行車爬坡賽等頗具影響力的大型體育賽事。
去年以來,臨海更是圍繞“戶外運動文化高地”建設這一目標,在山海之間深挖戶外項目潛力。啟動實施括蒼云徑工程項目,將以括蒼山為核心,打造“體育+星空+休閑”三大產業平臺,修建象鼻巖森林露營基地,建設柴古唐斯越野主賽道及括蒼訓練營賽道等項目。
同時,將海洋運動納入戶外運動“版圖”,已著手建設白沙灣海上運動公園、東磯列島海島運動公園等項目,布局開發海上運動中心、游輪碼頭等設施。
“文體旅”的融合之道
“舉辦柴古唐斯越野賽期間,我們會相應開展搖滾音樂會、戶外市集配套活動,提升賽事影響力,加快形成以柴古唐斯為核心的文體旅產業鏈。”在臨海市文廣旅體局產業科科長趙旖旎眼里,“柴古唐斯”不僅是體育IP,還是產業鏈“鏈主”般的存在。
據了解,該賽事已成功舉辦七屆,累計參賽人數超1.8萬人,總計產生GDP約1億元。每屆賽事舉辦期間,平均接待參展商、參賽選手及家屬人數超6000人,在起點附近3公里內的星級酒店旅館住宿率達85%。
一場賽事,為臨海加快構建“體育搭臺、旅游唱戲、文化共享”發展格局提供了經典樣本。
怎么用體育搭好臺,這是關鍵一步。臨海從2014年就開始思考,逐步探索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市場化辦賽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同步建立市場化的“賽事組委會”和政府性的“協調辦公室”,讓賽事高標準推進、專業化執行、全流程保障。
眼下,臨海文體旅融合發展的風頭正勁,社會力量投資體育產業熱情日益高漲,現已有體育產業企業154家、健身場所83家、健身房56家。民間資本投入建設的體育場館累計達36個,其中綜合性高品質場館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