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背靠大陸,港航一直是開放與希望的象征。
從中央到地方,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海洋經濟”是新詞也是熱詞。潮涌靈江,時代的風帆已然揚起。
今日之臨海,擁有獨特的山海資源,正處優勢疊加、厚積薄發的紅利釋放期,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錨定方向,滄海橫流,以港口感受中國經濟的溫度。
拉開戰略框架鍛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今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的牽線搭橋之下,浙江協海集團與大唐烏沙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建明資源貿易有限公司在臨海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內容包括河砂運輸、河砂加工銷售、儲煤服務、用煤中轉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三方在各自領域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浙江大唐烏沙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大唐目前在浙唯一的煤電企業,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由政府組織的電源建設業主招標項目;建明資源貿易有限公司的天然砂儲量超過15億噸,是亞洲地區儲備最多、最大型的砂礦開采公司之一;浙江協海集團是一家內外貿兼營的現代物流航運企業,也是臺州市首家5A級物流企業。
強強聯合,為何將目光落在了臨海?
“頭門島的水深條件很好,可以停泊5萬噸級以上的大型船舶。而且港區周圍鐵路、公路建設正在加快實施,能保證島上以及其他地區發電廠用煤的運輸,所以我們計劃把東部沿海的儲煤基地項目放在這里。”浙江大唐烏沙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范立農認為,臨海有著不容錯過的發展空間。相信這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將進一步發揮頭門港儲煤基地的戰略意義和保供能力。
這也是我市目前規模最大的一次航運業戰略合作,標志著本地航運業發展正打破固有邊界,優化升級業務模式,從傳統的運輸服務邁向產業鏈的培育提升。借此契機,市委市政府積極引進外資,協海航運(香港)有限公司在臨海注冊成立協海礦業(臺州)有限公司,計劃建設頭門島大川山物流基地“兩國雙園”合作區,目前第一期500萬美元資金已經到位,該企業所需的90畝土地已基本落實到位。
優化營商環境積蓄外向經濟新動能
港口是我市對外開放的“橋頭堡”,航運業更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在全面深化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頭門港區憑借著豐富的港口資源優勢以及廣闊的腹地資源支撐,如今已承載起臺州外向型產業發展重任,正不斷拓寬臺州走向世界的“海上大通道”。
然而受疫情影響以及外部競爭壓力,當前全市港航企業存在小、散、弱情況。航運業發展何去何從,成為市港航部門思考已久的問題。
“人家為什么要走?為什么外地企業不愿意來?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關政策和別的地方差距較大。”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黨委委員王朝省介紹,2017年,我市曾出臺《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扶持辦法(修訂)》,對相關產業發展進行引導。但其中關于航運業的扶持政策,存在扶持項目單一、措施力度不足、政策吸引力不夠等問題。另一邊,省內外多個航運業發達城市利用政策優勢,通過政府組團形式多次來到臨海對航運企業進行招引,致使出現運力外流。
如何讓這一“海上大通道”成為產業聚集的“能量池”,不斷釋放乘數效應?“唯有栽好梧桐樹,才能引得鳳來棲”是滿分答案。
打好“營商環境”這張最優牌,臨海輕車熟路。近年來,我市在航運業領域更是實招頻出。
去年年底,《臨海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航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成為目前臺州市力度最大、涉及項目最多的航運業扶持政策。《意見》包括支持航運企業落戶、支持新增船舶運力、支持擴大運輸生產、強化要素保障、加強海洋人才激勵等五個方面,并明確將單船獎勵最高金額從原先的100萬元提升至400萬元,以進一步實現助企紓困,推進我市航運產業穩進提質發展。
《意見》的出臺顯然給了航運企業信心。據前期走訪排摸,全市航運企業、船東及社會資金繼續發展(落戶)的意愿回升。《意見》出臺后,新增落戶企業2家。
催生臨港產業推動協同發展新格局
當前,在浙江全力推進一流強港建設的背景下,頭門港區迎來重要戰略機遇。
圍繞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從打造產業鏈方面做深“文章”,拓展運輸、轉運、采購、加工、倉儲等業務,是增強全市航運業抗風險能力,激發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在年初的黨代會報告中,我市對于擁灣發展、向海圖強就有著明確的作戰方向,其中臨港產業大發展就是不可忽視的一點。
“頭門港區規劃可建泊位的深水岸線較多,發展空間也大,優勢明顯。”王朝省介紹,為了配合交通強國“四港聯動”示范縣建設,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十四五”間,頭門港區三期工程以及臺州灣新材料產業園項目碼頭工程均加快上馬。同時,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積極謀劃航運業一體化協同發展,啟動協海國際航運大廈工程項目前期工作。項目建成后,將招引航運企業、航運金融、海事海商、船代貨代等航運發展全要素入駐辦公,實現航線、運力、客戶等資源共享,為頭門港區帶來更多的業務增量,進一步鞏固其作為臺州港中心樞紐港區的地位。
同時,該項目還將重點打造一個國際化、數字化、綠色化航運信息平臺,以技術創新為頭門港區口岸開放和綜合保稅區提供配套服務,補齊航運業上下產業鏈條,構建臨海本地的航運聚集中心,提升我市航運品牌。
截止到6月底,我市保有航運公司11家,沿海運力39艘,65.85萬載重噸,運力比年初增長12.65%;平均噸位達1.68萬載重噸,比年初增長15.06%;水路運輸貨運量737.9萬噸,同比增長30.8%,水路運輸貨物周轉量增速位列臺州市第一。
“接下來,我們將錨定港產城融合發展目標,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并依托一體化發展平臺,為當地航運企業架起更加暢通的交通與業務網絡,增強航運業競爭力與影響力。”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劉勇說。
(圖片由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