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文學,也必將產生優秀的作品。4月10日,首屆“朱自清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我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大咖、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沿著朱自清先生的足跡,重走“紫藤花路”。
朱自清文學獎,為何花落小城臨海?事實上,朱自清和臨海有著不解的緣分,是一場雙向奔赴。
朱自清對于臨海
永遠不能忘記
1922年春,年僅24歲的朱自清,應浙江省立第六師范學校校長鄭鶴春的聘請,只身來臨海任教。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就在那一年,他在臨海寫下散文名篇《匆匆》,于1922年4月11日發表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
初到臨海,他訝異于這座城市的冷靜與幽寂,但當他徐徐向前,看見青綠的北固山,一下子身心都沉醉在美景中,心境也變得開朗起來:“那時我真脫卻人間煙火氣而飄飄欲仙了。”
臨海的春日、清秀的山水、校園內的紫藤花,都給朱自清留下諸多美好的回憶,后來他也曾多次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對于臺州,永遠不能忘記!……我不忘記臺州的山水,臺州的紫藤花,臺州的春日。”
“永遠不能忘記”是朱自清對臨海最真切的感念、最真誠的肯定和最真摯的報答。
臨海是朱自清文學道路上的一處重要“驛站”。在這里,他完成了生命中的一次破繭化蝶,走向新生,也在此找到了人生的“一條路”,一條屬于他的藝術之路、哲學思想之路,亦或者是他一生作為民主戰士的奮斗之路。
朱自清的嫡孫、朱閏生之子朱小濤提到:“在臨海這一年,是朱自清人生中的重要時期,他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名作,也在這里沉淀內心、積蓄潛能,他的‘剎那主義’就是在臨海提出的。”
臨海對于朱自清
永遠沒有忘記
不只朱自清感念臨海,臨海人民同樣無比懷念他。在臨海,朱自清已經成了一個城市符號、文化印記,深深鐫刻在臨海的文化基因圖譜中。
對于朱自清先生“剎那”的駐足,臨海將其鑄就成了穿越時光的標志:前身為浙江省立第六師范學校的臺州中學(西校區)校園內,設立了佩弦樓、“匆匆”墻、朱自清先生半身銅像和紫藤花廊作為紀念;臺州中學師生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將學校的文學社團命名為“紫藤花文學社”。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長留。紫陽古街上,朱自清背影墻繪與古街一起,見證府城的繁榮與滄桑;“佩弦”湖畔,新的朱自清紀念館開工建設,將成為這座小城的文化符號……
在2022年,朱自清來臨海任教100周年和散文《匆匆》首次刊發100周年之際,臨海市開展了朱自清走進臨海1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并設立了“朱自清文學獎”,面向全球華文作家征稿,繼承朱自清文學的精神。
“朱自清文學獎”每兩年舉辦一屆,評審委員會由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雜志社、魯迅文學院、浙江省作家協會牽頭,并邀請中國知名作家、評論家、文學編輯、高校教授等擔任成員,負責具體評選事項。
值得一提的是,為鼓勵廣大青少年走進文學,提升素質,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主辦方還面向18周歲以內的少年文學愛好者,設立了“朱自清紫藤新苗獎”。
文學是時代的產物
時代需要文學的力量
4月,紫藤花依舊盛放,那一抹浪漫紫夢幻了臨海的春天,見證著新時代傳承的厚重人文底蘊,也讓臨海與朱自清再次相遇。
以文化之光,造時代之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任務。設立“朱自清文學獎”,是臨海這座城市,一直以來求賢若渴、兼容并蓄的姿態與胸襟,是對朱自清民族氣節、文學精神的致敬和賡續,是對當代文學、華文作家的鼓勵和支持,更是對偉大時代、優秀作品的期待和褒獎。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朱自清文學獎”的設立是臨海,也是浙江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市文廣旅體局局長王榮杰表示,這個新設立的文學獎,彰顯了臨海市對于文學創作的支持力度、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決心,臨海將以小城之力,為中國文學繁榮和新人作家的培養,作出一點貢獻。
在臨海,“左手書卷氣,右手煙火味”早已浸潤臨海人民的心田,積淀下來的文化瑰寶,融入在古文宗卷的字里行間、在老舊古剎的斑駁光影、在詩詞歌賦的平仄格律之中。朱自清先生在臨海任教的這一年,是人生中“永遠不能忘記”的美好時光,他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找到了屬于他的“人生一條路”。臨海也將在其人文精神的滋潤下,向世界充分展示作為臺州千年府城的文化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