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一代散文圣手”和“白話文美學典范”。4月10日晚,《又見·紫藤花開》首屆“朱自清文學獎”頒獎典禮圓滿落下帷幕,這場集社會各界傾情打造的文學盛會,一經舉辦就獲得熱烈反響。頒獎典禮如此成功,離不開大家夜以繼日的汗水與付出。今天,記者帶你走近幕后團隊,揭秘頒獎典禮背后的故事。
4月10日晚,興善門廣場燈光璀璨、熱鬧非凡,《又見·紫藤花開》首屆“朱自清文學獎”頒獎典禮在這里舉行。本次頒獎典禮突破了以往鏡框式舞臺的傳統模式,以臺州府城墻為背景,借景造景,向大家還原朱自清先生眼中的臨海古城。
頒獎典禮共分為“序篇·春至”“一封信·匆匆已百年”“一座城·月色有自清”“一條路·永遠的背影”“尾聲·花開”五大篇章。從表達對時光流逝無奈和惋惜的《匆匆》,到構思新奇精巧、語言清新典雅的《荷塘月色》,再到最后的歌曲《紫藤花開》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輪番上演,以朗誦、歌舞、情景劇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呈現,使整個頒獎典禮既充滿儀式感,同時兼具文學的厚重感。
此外,典禮還采用創新性的敘事語態的藝術表現形式,以“一堂散文課,老師引導學生品讀朱自清散文”的情景劇在舞臺一側打造全景沉浸式互動方陣,將文學與藝術富于創意地融合。
“本次朱自清文學獎頒獎典禮,我們對它的定義就是做一個不一樣的頒獎典禮,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文藝晚會,我希望所有文化藝術類型的表達都能為典禮賦能,使原本比較傳統的頒獎儀式增加更多可看性、可觀賞性、藝術性,也更加符合當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習慣。”導演羅可歌說。
首次舉辦如此高規格、高水平的文學盛典,為了呈現精彩、榮耀的“頒獎典禮”,給廣大作家和讀者留下難忘記憶的美好瞬間,工作團隊不管從策劃、籌備還是執行、排演,落實落細每個具體環節。
“在頒獎典禮的前期籌備過程當中,確實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表示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不是太不中規中矩了,文藝范太濃,但我覺得這恰恰是這次典禮特別好的一點,臨海宣傳部的領導非常大膽地讓我們來進行了一種全新的嘗試。在籌備過程中,當地的群眾演員和臨海小學對我們非常支持,大家同頻共振一起努力把這臺典禮辦好。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把臨海人民特別是年輕的下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培植起來,這也是我們做這個活動的意義和目的所在。”導演羅可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