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各種傳統農耕器具。 孫海康攝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縱橫萬畝連。
時下,正是稻穗翻浪的豐收季。在尤溪鎮,成片的稻田如地毯般鋪展出耀眼的金色。11月4日,在該鎮坎頭村,尤溪鎮中學將課堂搬到稻田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勞動思政課,帶給學生不一樣的上課體驗,讓大家在二十大精神宣講中,振奮精神,接好時代的接力棒;在田間勞作中,感悟勞動意義,弘揚勞動精神;在手工制作中,迸發創意和智慧的火花……“我們希望以這樣的形式,激發同學們青春的奮斗力量。”該校副校長金優優告訴記者。
二十大精神宣講播撒紅色種子
“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勉勵廣大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為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該校舉行以“獻禮二十大、逐夢向未來”為主題的稻田思政課。
在豐收的沃土上,老師為同學們講述二十大中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激發大家的愛黨愛國熱情,引導每個人做有信仰、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好青年,以知識報效國家,讓紅色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厚植愛國情懷,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做一個對社會和人民都有用的人。”七年級學生小剛告訴記者。
勞動研學踐行“勞動光榮”
“老師教我們認識各種傳統農耕器具,講解它們的功能,讓我們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七年級學生小王告訴記者。
活動中,該校將收集的風車、耙、蓑衣、斗笠等各種傳統農耕器具帶到田野里,讓學生們零距離接觸這些日常生活中少見的老物件,向大家講解它們身上蘊含的中華民族古老農耕文化,讓大家了解由此折射出的時代變遷。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該校將勞動實踐課堂搬到田間,教同學們收割顆粒飽滿的稻子,了解我國栽培水稻的悠久歷史,體驗農民的勞作之苦,體悟每一粒大米的來之不易,體會豐收之樂,還一起探究大米如何做成各種美食。在互動式、沉浸式的體驗活動中,同學們紛紛表示,要爭做最美“光盤俠”、小小宣傳員、家庭小榜樣。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田間課堂,幫助同學們在了解農耕文化中感悟勞動的意義與價值,鼓勵大家從小學習、了解和傳承農耕文化,用實際行動踐行‘勞動光榮’的理念。”金優優說。
石頭拼畫迸發智慧火花
尤溪山清水秀,溪澗中的鵝卵石是取之不盡的手工藝術品創作材料。該校自開展校本勞動課程以來,堅持因地制宜,組織學生以石為媒,創作石頭拼畫,呈現大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深受同學們的歡迎,逐漸形成一門特色課程。
此次活動中,同學們拿出自己精心創作的優秀作品進行愛心義賣。不少游客看到這些妙趣橫生的作品,心生喜歡,孩子們就拿出準備好的石頭,指導游客現場體驗制作,一起分享石頭拼畫創作的喜悅。
“這幅作品名為《鋤禾日當午》,從撿石頭,到構思作品,再到制作,最后裝裱,都是我自己完成的,我覺得這是一幅擁有我思想和智慧的作品,做好很有成就感。”學生小王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