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一提到共同富裕,很多人自然會想到物質層面的富裕,比如由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升級到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而實際上,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缺一不可。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明確指出,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供給更充足,有利于人民群眾獲得更豐富的精神享受,從而一步步實現精神生活的富裕。
早在很多年前,人們就常把“口袋‘鼓’起來,腦袋‘富’起來”掛在嘴邊。與口袋“鼓”起來相比,腦袋“富”起來更難。但是,兩者不可偏廢,不能因為“富”腦袋不易,就放松乃至放棄“富”腦袋。一定程度上說,腦袋不“富”起來,口袋“鼓”起來就難以持續,“鼓”口袋的意義也會大打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在制度設計和安排方面一直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我們要繼續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當精神生活富裕和物質生活富裕都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實現名副其實的共同富裕。
不久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對精神文明、精神富裕等著墨甚多。比如,提出“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具體包括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支持培育“最美浙江人”等品牌;深入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優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提供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游產品等。歸根結底,就是通過打造精神文明高地,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精神生活富裕。
共同富裕既包括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包括文化文明的繁榮興盛;既包括物質富裕,也包括精神富有。多年來,浙江一直致力于打造精神文明高地,高水平推進全域文明創建。從培育“浙江有禮”品牌,推進“禮讓斑馬線”,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再到推出全省統一的志愿服務數智系統“志愿浙江”平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推進,不僅提升了全省的文明指數,還塑造了公民的精神品質,讓民眾更有精神層面的獲得感。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現實任務。咬定目標不放松,找對方向,找準方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生活品位,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逐漸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的目標。
【作者為中央電視臺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