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市場監(jiān)管局推出餐飲單位“紅黑榜”管理制度,在多次實地明查暗訪掌握一手證據的基礎上,通過“1+X”圖文的形式,在微信公共號平臺分別發(fā)布“紅榜”和“黑榜”名單,將相關餐飲單位的店名、門頭及店內的實際景象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評判。此榜一出,群眾紛紛點贊轉發(fā),尤其是第二期的黑榜,短短兩天轉發(fā)量就近10萬人次。“紅黑榜”為何如此受熱捧?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此榜不僅切中了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和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關切,而且傳遞了政府部門守護舌尖上安全和創(chuàng)城攻堅的決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歷來是老百姓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面對數量眾多、名目各異的餐廳飯館,如何才能吃得明白、吃得放心?不得不說,公眾對此長期以來處于信息的盲區(qū),大家對一家“好餐廳”的考量標準,大多只停留在菜品口味和前廳環(huán)境上,后廚的情況到底如何,完全不得而知。但后廚正是一家餐飲店的“里子”所在,也是食品安全的底線所系。“紅黑榜”制度的推行,可謂把餐飲店的“里子”翻了個底朝天,孰好孰壞,讓公眾一目了然。對此,公眾豈能不拍手叫好?
對于“紅黑榜”制度的推行,有不少餐飲經營者并不理解甚至存在抵觸情緒,他們認為有關部門小題大做故意找茬。這種心態(tài)非常要不得。明廚亮灶本就是餐飲經營者必須遵守的職業(yè)規(guī)范,事關食品安全,嚴格監(jiān)管不僅是對公眾的一種負責,也是對餐飲經營者的一份愛護和激勵。即使是“黑榜”,其本質也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倒逼餐飲單位積極主動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筑牢食品安全防線,讓廣大市民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何況,在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進入最為關鍵的沖刺階段的當下,利用“黑榜”指名道姓地揭揭“家丑”,把相關涉事單位置于全民監(jiān)督之下,能更好地促使他們真刀實槍地進行整改提升。當然,紅與黑是相對的,上了“紅榜”的餐飲單位并非一勞永逸,上了“黑榜”的也并非永無翻身之日。讓每個餐飲單位都能繃緊“食品安全”這根弦,才是“紅黑榜”的真正使命。
“紅黑榜”非但要貼,還得長期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