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術”,很多人會想到長長的切口、痛苦的恢復期。但現在有一種叫“超聲介入”的醫療技術,能像“微創手術里的精準小能手”一樣,用最小的創傷幫醫生查病、治病。它是超聲醫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簡單說就是把“超聲的透視能力”和“微創的精細操作”結合起來——醫生看著實時的超聲畫面,就像有了“透視眼”,能清楚看到身體里的毛病;再用細細的針或器械操作,又像有了“精細手”,不會傷到好組織,既能查清楚病,又能直接處理問題,讓患者少遭罪、恢復快。
超聲介入能幫我們做什么?
不管是查病還是治病,超聲介入都能用得上,生活里很多常見的健康問題都能靠它解決。
一、幫醫生“查清楚”:少受罪就能取樣本
有時候身體里長了東西、有了積液,醫生需要取點樣本才能確定是什么病,這時候超聲介入就能派上用場,主要有兩種方式。
抽點液體看看。比如懷孕時要做的“羊水穿刺”,就是用細針在超聲看著的情況下,避開寶寶和胎盤,抽一點羊水,查寶寶的健康情況;還有人胸腔、肚子里積了水,或者心臟周圍有積液,也能靠它抽點積液,看看是炎癥還是別的原因,同時還能緩解憋氣、難受的癥狀。
取點組織化驗。如果肝上、甲狀腺上、乳房里長了結節,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醫生就用細針在超聲引導下,輕輕扎進去取一點點結節組織,送去化驗,很快就能明確是不是不好的病,不用像以前那樣開刀取樣本。
二、幫醫生“治好病”:小創口就能處理問題
很多時候,不用開大刀,超聲介入就能直接處理病灶,而且恢復特別快。
解決囊腫和膿腫。有人肝上、腎上長了囊腫,或者卵巢里有囊腫,要是囊腫變大了、疼了,以前可能要開刀切掉一部分器官,現在用超聲介入,醫生看著屏幕把針插進囊腫里,把里面的液體抽出來,再打點藥讓囊腫消失,全程就一個針眼大小的創口,當天做完就能回家,費用也比手術低很多;如果身體里因為感染長了膿腫(比如肝膿腫、腎膿腫),也能靠它把膿抽出來,再沖洗干凈,好得更快。
“消滅”小腫瘤。像甲狀腺、肝臟上的一些小腫瘤,尤其是早期的惡性腫瘤,或者良性但可能變壞的腫瘤,不用開刀切除器官,醫生可以在超聲引導下,用激光、冷凍或者微波等方法,直接“燒死”“凍死”腫瘤細胞,效果和手術切除差不多,但對身體傷害小,恢復也快,特別適合年紀大、受不了大手術的患者。
三、急診救命:關鍵時刻能“搶時間”
有時候遇到緊急情況,超聲介入還能救命。比如有人心臟周圍積了太多液體,壓迫心臟導致沒法正常跳動(醫學上叫“心包填塞”),這時候耽誤一秒都可能有危險。用超聲介入,醫生能快速找到積液的位置,扎針把液體抽出來,馬上緩解對心臟的壓迫,為后面的治療爭取時間,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
超聲介入和傳統手術比,好在哪?又有哪些不足?
和我們印象里的“開大刀”比,超聲介入的優勢很明顯,但也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
超聲介入優勢主要讓患者少遭罪、恢復快,創傷特別小。超聲介入大多只用扎一針,創口就像針眼一樣,幾乎不會留疤,對于在意美觀的人(比如甲狀腺手術怕留疤的患者)來說特別友好;而傳統手術要切開皮膚和深層組織,不僅疤痕明顯,恢復起來也慢。
此外,因為創傷小,術后很少出現感染、出血等問題,一般1至3天就能正常生活、工作;傳統手術往往要住院一兩周,恢復好幾個月才能完全正常。
如果病情需要,比如腫瘤治療后需要復查或補充治療,超聲介入對身體傷害小,可以多次做;但傳統手術反復做容易導致組織粘連,對器官傷害大,很難重復。
超聲介入手術中,不用全麻、不用長時間住院,設備和耗材成本也低,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雖然超聲介入優點多,但遇到特別復雜的情況,比如腫瘤特別大、位置很深,或者需要切除大片組織、多個器官的時候,傳統手術能更徹底地清除病灶,這一點目前超聲介入還替代不了。所以具體選哪種方式,醫生會根據病情、患者的身體狀況和需求綜合判斷,不是說哪種技術絕對更好。
這些年,超聲介入能發展這么快,離不開醫療設備的更新——從以前模糊的黑白超聲,到現在高清的彩色超聲,再到能更清楚顯示病灶的超聲造影,醫生看得越來越準,操作也越來越精細。而且現在還在和人工智能結合,比如AI能幫醫生更快找到病灶、規劃最佳的穿刺路徑,以后超聲介入會更智能、更高效。
平時生活中大家多了解一些像超聲介入這樣的醫療知識,對自己的健康很有好處。萬一遇到疾病,不用害怕,和醫生好好溝通,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積極配合,肯定能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