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余喜華相識相知,緣起2018年,彼此參加的省市聯合科普詩詞創作活動。
看他寡言少語,肚子里卻有說不完的故事,在經過腦袋迅速加工后,筆墨流出的文字起點頗高。許多人知道余喜華也往往通過他的文章。我認識他伊始,也是被他低調高能的文才、誠懇踏實的處事、樂于助人的仗義所深深吸引,以至于幾次進出他的地盤都是搭乘他的“風火輪”。
1969年生人的余喜華出身農家,1991年畢業于重慶大學機械一系機械制造專業,回家鄉工作。經歷頗多,積累頗豐。46歲開始業余寫作,并向報刊投稿。首篇《老屋瑣記》見諸當年(2015年)4月1日《臺州晚報》,旗開得勝。
而后一發不可收,思緒泉涌、作品迭出、碩果累累,在當地官媒開設《水滸談》《野菜記》《儒林人物》三個專欄,每年發表幾萬字文章,至今已有近百萬字產出。據說,除已經出版的《水滸談》,現在這本《雅苑聽風》,另有科普隨筆集《野菜記》亦已結集。
部分作品已亮相《星星·散文詩》《海燕》《散文百家》《中國地名》《文學港》《山海經》《國家濕地》《浙江日報》《浙江工人報》《聯誼報》《解放日報》《華西都市報》《中國市場監管報》《思維與智慧》《老人世界》《錢塘江文化》《散文選刊》(下半月刊)《浙江省民族與宗教》等報刊。《菖蒲花》入選2016年南京市中學生試題,《柔極溪的那尾魚》入選《2018年浙江散文精選》。
2022年,他出版了《水滸談》,專門驅車40里送到臨海交給我。作為一個1985年就是中國《水滸》學會浙江分會會員的我,既吃驚,又敬佩。記得我有一篇約6000字的小文《潯陽題詩露反意,酒后真言見心態——宋江潯陽樓題詩芻議》,發表在會刊《水滸研究與欣賞》1988年第一期,2015年收入《禾睦山房集》第三卷“學海泛舟”。現在看看,我那時的視覺思維和語言文字相比喜華兄的《水滸談》,明顯刻板,光顧邏輯性,死扣起承轉合,缺少顧及讀者心理;而喜華的談吐則生動、形象、有趣,思想開放,文字可讀性強。兩者的年代烙印,思維方式差異較大。
不料,第二天我赴外地旅游,稍一疏忽,書沒有放進行囊。不久,見網絡上有數位名家評論,一片喝彩,眾口一詞贊譽他思想深邃,文字老辣。我原本想說的話自覺蒼白無力,于是就偃旗息鼓。
后來,我補課式地通讀了一遍,收獲了一些體會。看來“少不讀水滸”是對的。余喜華給讀者呈現的不一樣水滸,不一樣的梁山好漢,不一樣的小人物解讀,不僅顛覆了他自己少年時對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的頂禮膜拜,而且從逼上梁山的現象、江湖恩怨的本質、人性善惡的基本面上否定了梁山好漢,給讀者揭開了“忠義”“替天行道”的虛偽性。這個180度的認識大轉變,出其不意、微言大義,大有剖析真相、質疑眾評、獨樹見解的意義。
再后來,他讓其中的《一只雞引發的一場戰爭》美文降臨我的“禾睦山房”公眾號,推介到朋友圈時還專門寫了一段導讀詞:上世紀60年代以前出生的那一輩農村人,小時候都挖過生產隊里種的紅薯、毛豆、甘蔗等,要么生吞硬咽,要么野地里煨了吃,那不算偷,那是物資匱乏年代的嘴饞,但偷雞摸狗的事不能干,這是偷,是走向墮落的開始。成年人偷雞摸狗被逮住,是要被游村示眾的。時遷在祝家莊偷雞被逮,也被游街示眾,這是正常操作,但時遷的兩個同伙跑了,跑到梁山搬來一大群幫手,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明火執仗殺人放火,竟使幾個村莊的百姓遭了殃。而小時候的偷雞賊被抓,只能乖乖認栽,誰敢跑去討救兵?現如今,流動人口多,農村也時而有雞被偷,但已經不會有人興師動眾地抓偷雞賊了。人們對偷雞者普遍比較寬容,這是物質寬裕的結果。
時隔兩年,喜華發來《雅苑聽風》電子稿,讓我做第一讀者。這次,我不敢有絲毫懈怠,陸陸續續看完,又抽獎似的溫習多遍。
全書90篇作品,絕大多數在報刊公開發表過,有讀書經歷、家庭親情、家鄉風物、行旅感懷,都是親歷的家常、熟悉的瑣事、身邊的人物。趣事、情話、雜談、物言、哲語躍然紙上;鄉愁、鄉戀,人文歷史、閑情逸致、家長里短、尋常事物溢于言表。光看題目就有閱讀欲望:《老屋瑣記》《姨婆的小樓》《我的高一4班》《我在大學擺地攤》《給父母辦金婚酒》《母親的山粉糊》《爺爺的酒坊》《橘子紅了》《寧溪酒香》《秀嶺湖晚霞》《夢里夢外的鑒洋湖》《東江河,在我的心中淌過》《山蛭是體操運動員》《三弟版“彭宇案”》《長潭湖水不是天上來》《從“將軍廟”到“水心草堂”》。
如,點將家族成員,或濃墨或淺色。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姨婆、姑媽、妹妹、三弟、重點敘述父母親的故事。
又如,他自己帶點傳奇色彩的故事:蓄謀已久的一場故意不考好的中考,然后得到重點高中的機會上了重點大學;未曾接的響一聲電話,讓他成為殺人案的調查對象……
他的眼里:故鄉是永遠的夢中情人!無論九峰、鑒洋湖、布袋山、柔極溪、東江河、仰天湖、長潭湖,還是老家、老屋、母校、老師、朋友;故土是最大的土地財神!無論橘子、楊梅、荸薺、春蠶、芥菜、蘆葦、葫蘆、野豌豆、白扁豆、寧溪酒、紅花草,還是地理、風物、節氣、風俗。
每篇各有事例、細節,篇幅有話則長,近5000字;無話則短,僅300余字。講故事一樣的有板有眼、有聲有色,匯集一起,就像以前茶館里說大書。
喜華作文與為人一樣。白描、逼真、有趣,不刻意、不作態,像老友轉角處邂逅。
文筆淡淡的,沒見十分有力,但看得出已十二分用心;雖輕描淡寫,卻入骨三分。茲各取開頭、中間、結尾的行文舉例之:
《梅雨天》開頭:“才上午八點鐘的晨光,天卻突然黑得如同黑夜,慘不忍睹的烏云遮天蔽日,宛如末日來臨。一霎間,傾盆大雨兜頭直下,瘋狂地傾瀉在地上,濺起連片的水花,不一會,已是汪洋一片。趕緊逃回車里,豆大的雨點追著拍打玻璃,我的心一陣顫動。”
《綠滿香溪》的中間:“我終于看清了,這水中深淺不一的綠中,有遠山的影子,有樹的影子,有巖石的影子,有風的影子。它們和太陽光的影子,攪和在一起,便生出了各種不同的模樣,生出了深淺、濃淡的綠的影子。”“沐浴著這泓綠,雙眼滋潤了,這心也滋潤了,我便欣欣然、松垮垮地一屁股坐在水壩上,環顧起四周來。”
《楊梅紅了》結尾:“又到一年梅雨季,楊梅紅了,人情濃了,農人更忙碌了。”
這些從底層的、民間的、人性的視角取景的萬花筒大千世界,內容是地域性小事,但聽風聽雨、談天說地、所思所想帶來的畫面,引發的思考卻具有故事性、普遍性。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類似的生活經歷、見聞、經驗,容易產生同頻共情,書中敘說的一些物事,讀者會有一種相識、相知的親切感。
因此,我給本書定義為社會生活百科式的雜談,文化類隨筆,懷舊散文。
作者的夫子自白可以看出,他從文學愛好者、閱讀者,到作者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文學之旅,而基因、機緣、勤奮,則是其成功的密碼。
喜華居所曰雅,書名嵌雅,文筆也雅。自然是雅士、雅苑、雅風,這種雅,可以人人消遣,無論普通百姓、文科生,還是讀文、學理、事工、從醫、玩藝,但真正擁有且享受樂趣者非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不可。
如此雅境、雅文,心情之雅趣油然而生。
文字樸素,語言平實,細節中發現亮點;語句不繁,但主見鮮明;時有幽默,雅趣而不花哨。思想、情感,香濃的煙火氣里飄蕩著書卷氣,閃爍著哲理之光。可以看出,作者從文學愛好者、閱讀者,到創作者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文學之旅,而基因、機緣、勤奮,則是其成功密碼。
喜華居所曰雅,書名嵌雅,文筆也雅。雅士、雅苑、雅風、雅文,如此雅境,人人可以追求,但真正擁有且享受雅趣,則非熱愛生活、崇尚真善美者不可得。
喜華為中國科普作協會員,浙江省科普作協理事,浙江省作協會員,臺州市黃巖區作協七、八屆副主席。其自云:工程師、經濟師、科普人。
我們是兩個年代的文學愛好者。喜華雖大器晚成之新秀,但厚積薄發、后來居上,乃潛力無限之文學中年。我出道不遲,現已卸掉身上所有文學裝飾品,平時只閑情偶寄、搬磚自娛。
今見喜華,頗感自己老矣,只能飯也,特為喜華喜之、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