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是每個家長都可能遇到的問題,但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發熱就非常緊張。其實,發熱是兒童常見的癥狀,多數情況下是身體對抗感染的正常生理反應。
兒童發熱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要科學應對孩子發熱,首先需要了解發熱的機制、原因以及正確的護理方法。當病原體如病毒、細菌侵入人體時,免疫系統會識別這些入侵者并釋放致熱原(如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使體溫調定點升高。這一過程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通過肌肉顫抖(寒戰)和代謝加快來增加產熱;二是通過皮膚血管收縮來減少熱量散失。發熱對機體既有益處也有風險:一方面,適當升高的體溫能增強免疫細胞活性,促進抗體生成,幫助身體更好地對抗感染;另一方面,高熱(超過40℃)可能導致熱性驚厥或代謝紊亂,嬰幼兒還可能出現脫水等不適。
兒童發熱的原因主要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其中90%以上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包括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幼兒急疹、手足口病等)、細菌感染(如中耳炎、肺炎、尿路感染等)以及其他感染(如支原體肺炎、結核病)。非感染性原因則包括疫苗接種后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風濕熱)、惡性腫瘤以及中暑或捂熱綜合征等。
孩子體溫多高算發熱
判斷孩子是否發熱需要根據測量部位而定。如果肛溫超過37.5℃、腋溫超過37.0℃或耳溫超過37.3℃(需注意耳溫易受環境影響,建議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即可視為發熱。
根據體溫高低可分為低熱(37.5-38.0℃)、中熱(38.1-39.0℃)、高熱(39.1-41.0℃)和超高熱(超過41.0℃)。而是否需要立即就醫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和癥狀綜合判斷。一般3個月以下嬰兒發熱必須立即就醫,3個月以上兒童若出現反復發熱、精神萎靡、嘔吐、皮疹、呼吸困難、抽搐等癥狀,或高熱持續不退、退燒后狀態仍不佳時,也應及時就診。
在家護理發熱兒童時,家長可以做些什么
在家護理發熱兒童時,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合理使用退燒藥,當體溫≥38.5℃且孩子有明顯不適時,可選用布洛芬(6月齡以上)或對乙酰氨基酚(需按體重計算劑量),但要注意退燒藥不能縮短病程,僅能緩解不適,切勿重復使用。其次,可采用溫水擦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進行物理降溫,但要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引發中毒。同時要保持環境涼爽,適當減少衣物,避免捂熱。此外,要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可給予溫水、母乳或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飲食方面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如粥、面條等,不要強迫進食。若出現高熱驚厥,應讓孩子側臥,保持呼吸道通暢,記錄發作時間和表現,切勿掐人中或往嘴里塞東西。
很多家長擔心發熱會“燒壞腦子”,這其實是一個常見的誤區。單純發熱不會損傷大腦,真正可能導致腦損傷的是顱內感染(如腦炎、腦膜炎)。因此家長需要特別關注孩子的伴隨癥狀,如出現持續精神萎靡、劇烈嘔吐、頭痛、頻繁驚厥等癥狀,或小月齡嬰兒出現前囟隆起時,要警惕顱內感染的可能。
總的來說,面對孩子發熱,家長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密切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要記住發熱是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不必過度追求退燒,孩子的整體狀態比單純的體溫數字更重要。在護理過程中,既要科學應對,又要避免過度干預。當出現不確定的情況或異常癥狀時,應及時咨詢專業醫生,避免自行用藥延誤病情。通過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護理,大多數兒童發熱都能得到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