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起一座城市,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美食。從食物的口感與風味,大體也能看出這片土地的生活習性。如黃河流域面食花樣之多,沿海的浙蘇等地將“鮮美”運用到了極致。地兼山海之利的臨海,則在軟硬之間,將“糯”貫徹到底。
“糯嘰嘰”美食之城,是來過臨海的旅人,對這里最形象的評價。300多種當地小吃,其中140多種與“糯”息息相關。臨海的“糯嘰嘰”因何而來?“糯嘰嘰”的臨海為何擔得起“主要發源地”的稱謂?
“糯嘰嘰”從何而來?
要說“糯嘰嘰”,就得先從原材料糯米說起。水源充沛的江南地區,是傳統的糯米生產大戶。春秋時期的吳越(今江浙一帶)百姓,曾經把糯米作為日常主食。
但后來,因為北方人口的幾次大規模南遷,小麥、占城稻(來自越南的耐旱水稻)漸漸擠占了糯米的主食地位。不過,靠著多年積累的群眾基礎,糯米在南方的小吃點心界,依然過得風生水起。
地處浙江沿海的臨海,背倚括蒼山,云霧滋養,面朝東海,咸風浸潤,氣候濕潤,水網密布,自古便是稻作文化的沃土。這也為“糯嘰嘰”的誕生奠定了先天基礎。
據《臨海縣志》記載,宋代時本地已廣泛種植糯稻,其黏性高、易儲存,既適合制作干糧,又能通過蒸煮、捶打等工藝變幻出多樣形態,逐漸從“果腹之物”演變為“味覺藝術”。
臨海的“糯嘰嘰”不一樣在哪里?
在中國的餐飲體系里,無論南北都可見“糯”的身影。然而像臨海這般系統、全面地將“糯”性美食傳承、發揚的,并不多見。
臨海的“糯”,不只是食材本身,更是一種文化的滲透。山海之間的物產交融,讓糯食有了更豐富的表達。比如街頭小吃“烏飯麻糍”,就是將被“山炒米腦”(南燭)嫩葉汁染黑的糯米與豆沙、松花粉結合,既有山野的清氣,又有糯米的綿軟。
糯米粉加水揉成團,經過沸水煮熟,撈出后濕漉漉地在混合了花生、芝麻、紅糖的甜粉里打個滾,看著平平無奇,但是一口下去軟糯香甜又混著谷物的香氣,這就是臨海人冬至必吃的“擂圓”。
將糯食貫穿四季與人生禮儀,“擂圓”是縮影。在臨海,過年家家戶戶要做年糕,寓意年年高升;清明吃青團、重陽又有重陽糕,甚至是婚喪嫁娶還有麻糍、炊圓。
食物的糯性,粘連的是時光里無論走多遠都記得的家的味道。
在臨海,“糯嘰嘰”不只是美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食物的偏好,時常能投射出當地人的脾氣品性。“糯嘰嘰”的軟糯,對應的正是臨海人的謙遜溫和。
臨海置縣和建城史長達2100多年,其中有1400多年是臺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最初的東海國故地,到曾經地域廣闊的臨海郡,再到歷史文化深厚的“中國第五大古城”,臨海文脈悠遠,重文好學的傳統延續至今。臨海人在如此濃厚的崇文氛圍之下生長起來,儒雅、知禮是刻在他們骨子里的基因。
“糯嘰嘰”的神奇之處在于,松軟之下包裹的是回彈的韌勁。這也恰如臨海這座城市的品性:柔中帶剛。
在這里,“臺州式硬氣”古已有之,就像一條綿延不斷的河流,由許多支流、干流匯合而成,隨著時代奔涌向前。如臺州府城墻銅墻鐵壁抵御歲月侵蝕;陳函輝殉節盡忠、戚繼光“九戰九捷”盡顯忠節之志;改革開放浪潮中臨海企業家們以“柔”的適應力成就“剛”的競爭力……
近年來,臨海繼續在“柔”與“剛”之間,以“文化賦能+產業創新”的思路,將“糯嘰嘰”升級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城市IP。紫陽街上的“糯嘰嘰”創意墻、將烏飯麻糍融入千層蛋糕等創新舉措,讓“糯嘰嘰”從“地方特色”升級為“潮流符號”,釋放出強大的可持續的生命力。
也許正因如此,臨海被公認為當之無愧的“糯嘰嘰”美食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