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憑借新鮮出爐的“5A光環”,加上社交媒體的催化、情緒文旅的興起,臨海在縣域旅游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3年間,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保持一路長紅態勢,游客數已從300萬量級增至2000萬量級,年游客接待量在全國景區特別是古城古鎮類5A級景區中走在前列。臨海,不僅斬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還完成了從小眾目的地到旅游型城市的華麗轉變。
文化為魂,打造融合型文旅樣板
“臨海人的‘回憶殺’來了。”4月底,中津浮橋重現靈江,通橋當天就有4萬多名市民自發見證,不少游客也聞訊趕來。
這是臨海人民“票投”出來的文旅項目,也是臨海復興文化記憶工程的濃重一筆,足以看出文化在這座城市的分量。
放眼全國,從不缺有文化有故事的古城,臨海的特別之處在于:當大多數古城忙著遷走居民打造“真空景區”時,臨海一邊堅持修舊如舊、整體性保護傳統風貌,一邊開展三線入地、廁所改造等百余個項目,極力留下2.8萬名原住民,把景區打造成一座“生活博物館”,讓居民日常起居成為游客眼中的煙火長卷。
當文化類景區還停留在看風景的觀光模式時,臨海把非遺、民俗文化、市井文化作為景區常態化演藝的核心內容,把宋韻文化玩成了沉浸式文旅新體驗。
“盡管火爆到一鋪難求,租金翻了一番不止,我們仍堅持把三分之一的店鋪留下來做文化,把C位讓給大書場茶館、梅浦窯宋韻生活體驗館等文化坐標。”臨海市社發集團副總經理陳健說。
這份堅持,讓傳了四代的海苔餅店、創辦于咸豐年間的蔡永利木桿秤店等60余家百年老店“活”了下來,讓11家主題博物館、6個非遺展示館和8個文化陳列館在商業縱橫的景區有了一席之地……
業態為體,構建多元化文旅場景
“以前來臨海半天就回了,但今年我來了3回,一待就是2天。”杭州游客蔡先生的停留時間變化,直接印證了景區業態的蓬勃發展。
10年前,一到傍晚,紫陽街就靜了。經過7年創建、3年深化,街區鬧起來了,僅主游線的餐飲門店數量就將近500家,景區內各類住宿業從3年前的5家增至510多家,旅拍寫真、國潮零售等新興消費業態超150家。
“最初我們給足政策條件,才引進星巴克、肯德基等首批大牌業態。”陳健說,“現在各路資本開始主動匯集,我們便分批推出黃金地段的院落和店鋪,發布招商英雄帖,引進了羽山集、青云集府城戲境等精品業態。”
眼下,“吃住行游娛購”產業鏈不斷完善,新興文旅場景也在加速集聚,上半年還落地了臺州府城大視聽文化產業園、低空文旅航線等標志性的文旅項目。
如今,原住民紛紛走出家門過起了夜生活,文藝愛好者找到了施展才華的天地,甕城里、城門口都是天然的“墻根舞臺”,甚至還能隔空喊話明星,愛唱歌的詹才泰大爺就等來了與水木年華合唱的機會。跟著“入境游”潮流涌入古城的外國友人,也僅需一秒就能感受跨越時空的宋韻之美。
青年創業者也涌入景區,哪怕只有千元啟動資金,也能找到月入過萬的生錢之道,還有不少成了景區的共創者:謝然羽把再望書店打造成小城的精神烏托邦,金勰則當起歷史講述者,用一間民宿講述余同豐當鋪的前世今生……
情緒為本,提供差異性文旅體驗
當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向臨海,急劇飆升的熱度也帶來一場旅游接待能力的考驗。在流量承接和留量轉化之間,臨海圍繞情緒價值,探索出一條平衡之道。
3年前的“五一”,為了提升游客好感度,臨海連夜擴建停車場,開通免費接駁車,讓游客與景區迅速“奔現”;住宿行業協會和小吃行業協會應聲成立,酒店“坐地降價”、小吃店主也做出不漲價的承諾。
時至今日,“寵客”一詞的含金量還在上升,臨海全民化身“寵客大使”,上演臨海版待客之道:中津浮橋開通,景區喊話市民讓景于客,全民響應錯峰出行。原住民一句“來家吃飯不怕多雙筷子”的質樸邀請,直接拉近了主客的距離。民宿老板幫住店客人排隊買特產,也已成為住宿業一項不成文的增值服務。甚至有人吐槽停車難,政府部門就原地新增6800多個免費車位。
“游客喜歡沉浸式體驗,我們就對導游、保潔等一線崗位開展‘宋禮賓呈’培訓,還恢復了送貨郎、打更人等NPC角色,讓人原地穿越。現在流行旅拍,我們就引進業態,還設計了東湖畫框、更鋪花巷等出片背景板。”臺州府城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思然說,真正的文旅突圍不是開展造景競賽,也不是卷營銷套路,而是提供情緒價值,體現一座城對人的尊重與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