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合上《大宋臺州城》,思緒不似讀其他史書那般沉重,反倒生出一種清新之感。作者略去細枝末節,將遙遠的歷史故事、鮮活的歷史人物和獨特的歷史文物,編織成一條條清晰的脈絡,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懷著這樣的期待,許多人如我一般捧起史書,卻常被生澀的文字和艱深的內容勸退。那些一時沖動購置的古籍,最終也像它們記載的歷史一樣,塵封在書柜的角落。
而《大宋臺州城》卻不同。翻開書頁,撲面而來的是酣暢淋漓的文字,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歷史愛好者對宋代臨海古城輝煌過往的探尋欲望,在這本書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走進“讀城記”,感受在城市化進程中奇跡般保存下來的臨海城墻——每一塊磚石都鐫刻著這座千年古城的年輪。讀到陸游筆下“臨海銅燈喜夜長”時,我不禁心馳神往。商業化浪潮下的臨海,坊市如棋盤般縱橫交錯,店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連州衙都出租給商戶經營。那時的臺州人走親訪友,短途可攜梅童魚、望潮等海鮮,或是多汁的楊梅、仙居水晶葡萄;遠行則首選章安干姜、黃巖乳柑,天臺山、括蒼山的地道藥材,以及絲織品、玉版紙等饋贈佳品。
當時社會崇尚文化,推崇讀書,科舉盛行。政府出資興辦公學,就連湖光山色也成了文人雅士交流學術、吟詩作對的場所。若漫步在被俞樾譽為“小西湖”的東湖園林,不僅能賞美景,還能邂逅呂頤浩等風流人物。留學生如今已不稀奇,但千年前的天臺山,就有日本留學僧遠渡而來求學,連成尋這樣德高望重的大云寺主都不惜偷渡來此。這般濃厚的學習氛圍令人神往。作為女子,即便不能端坐于上蔡書院的學堂,能旁聽王柏等大儒講學,也是美事一樁。
若有仁愛之心,又通醫術,不妨到居養院和安濟坊走走,或許能為無家可歸者和貧病交加之人盡綿薄之力。
讀史之際,一座金鰲山見證了南宋王朝的傾覆。宋高宗被金兵追擊時曾駐蹕于此;146年后,文天祥也逃至此地,身心俱疲,寫下“雨惡風獰夜色濃,潮頭如屋打孤蓬。漂零行路丹心苦,夢里一聲何處鴻”的悲涼詩句。一塊金書鐵券,隨錢氏家族在臺州扎根,700多年間顛沛流離,終得善終。這些時代故事,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
朱熹彈劾唐仲友的往事,在《大宋臺州城》清新的筆調下,竟讓我生出“看八卦”的心態。有時以輕松視角品讀嚴肅史料,未嘗不是新體驗。朱熹與唐仲友都是往來臨海的名宦大儒,正如書中所言“孰是孰非,本無定論”,恰合我意。
往來臨海的風流人物,又何止這兩位?欲知詳情,還需親自翻閱《大宋臺州城》。
常覺得一本書的靈魂在于作者,《大宋臺州城》亦不例外。作者吳世淵身兼文化記者、副刊編輯和作家數職,其文字古韻悠長,在尊重史實的同時,又比學術刊物多了幾分市井煙火氣。
捧讀此書,你會真切地感受到:千年前的宋朝,臨海的風流人物與歷史典故正從時光深處款款走來,清晰而明朗;從高閣之上的古籍中走出,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資。
若近期有臺州臨海之行,不妨帶上一本《大宋臺州城》,在古今交織的臨海城中自在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