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120)隊伍是在應對各種突發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社會安全事件時,醫療救治工作中的主要力量,是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醫療急救的要求不斷提升,對醫療急救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急救站點及救護車配備不足、院前急救人才缺乏、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設程度較低等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依舊存在。
在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上,九三學社和王俊委員提出了《關于打造一體化急救網絡提升縣域急救能力的提案》。提案建議,我市通過創新急診急救服務模式,以醫聯體、醫共體建設為引領,依托急救數字化改革建設縣鎮村一體化急救體系,全面打造一體化急救網絡,提升我市縣域急救能力,保障全市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提案交辦后,作為主辦單位的市衛健局高度重視提案的辦理落實工作,聯合相關部門、單位齊心協力推動我市急救體系進一步完善。
去年以來,我市著力在優化急救體系和資源配置上下功夫,將急救醫療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在原有7個急救站點(市一醫院、市二醫院、臺州醫院、臺州醫院東院區、白水洋、桃渚、沿江)的基礎上,在江南、邵家渡、永豐、涌泉、小芝、東塍等鎮街及臺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增設1個急救站,增配救護車5輛,進一步縮短救護車途中轉運時間。同時,搭載我市“健康大腦+智慧醫療”建設項目,完善院前院內信息化無縫銜接,加強GPS定位功能應用,持續深化“上車即入院”。去年,我市院前急救農村地區平均反應時間控制在14分鐘以內。
加強公共急救設施的逐步完善和普及使用。2018年至2023年,在全市配備207臺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急救設備,構建全市院前急救“一張網”。去年以來,在全市新增配備251臺AED,實現每10萬人口擁有40臺設備。設備投放在學校、衛生院、文化禮堂、大型商場等人員密集公共場所,目前已安裝完畢。
積極開展紅十字應急救護知識普及和持證培訓,推進全市院前急救水平。2018年至2023年,我市開展紅十字應急救護持證培訓62845人,紅十字應急救護知識累計普及565462人次。去年,繼續深入開展“救”在身邊八大行動,將重點行業領域一線從業人員都納入了應急救護培訓取證范圍,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應急救護培訓工作體系建設。去年1至5月,累計持證培訓7601人,普及109131人次,有效提升了群眾自救互救能力。
下階段,市衛健部門將聯合相關部門單位,不斷完善急診救治流程,強化急救體系建設,推動縣域急診急救水平提檔升級,積極構建全民參與、全社會共同支持的急診急救大格局,為市民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優質的醫療急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