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在寬闊平坦的351國道上疾馳。
窗外先是連綿的青山、潺潺流淌的小溪,后來變成了一望無際的田野、縱橫交錯的河港。水與大地親密地依偎著,一直延伸到蒼茫的大海。
白沙灣的海水湖出現在我的眼里了!我心跳加速,腳步加快,奔向沙灘奔向海水。
一直以來,大海的遼闊、深邃以及包容萬物的胸襟,讓我贊嘆,讓我神往,而她那無法用言語描述的變幻莫測的藍,更是讓我如醉如癡。
3000畝大的水域,哪里是一個湖,分明就是一片寧靜的海灣。極目遠眺,白沙山與穿礁山之間的海防大堤如同一痕細線,在浪濤里時隱時現。堤外就是大海,小島橫斜,船帆綽綽,頗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之感。
銀色的海浪時而沖上金色的沙灘,時而隱入蔚藍的海水里。面對如此動人的藍色,我只想久久地、久久地凝望。
海水與沙子摩擦發出的聲音輕柔曼妙,如同母親的搖籃曲,又如蠶房里群蠶在啃食桑葉聲。我的腳底與沙子親密接觸了。海風輕輕地吹,波浪輕撫著我的小腿,一種富有穿透力的清涼與愜意在體內蔓延,直至五臟六腑。彎下腰,想捧一大把沙子,不料竟有大半濕漉漉的沙子隨著海水在我的掌邊、在我的指間滑落,但終究留下了一些。細看,沙粒細膩、均勻,閃著晶瑩的光澤,其間還夾雜著貝殼的小碎末。這樣的沙子,定是孩子們的至愛,兩個小女孩,在沙灘上玩起了筑壩游戲,嘴里不停地用稚嫩的童聲唱著那支時下最為流行的兒歌:我在寬闊的沙灘上挖呀挖呀挖,筑小小的海塘養小小的魚蝦;我在寬闊的沙灘上挖呀挖呀挖,筑大大的海塘養大大的魚蝦……
二
多年以前,我與上盤的朋友一起登臨過白沙灣西北面的達道山,山上裸露的巖石鐫刻著海水沖刷的痕跡,山腳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石窟里殘留著渾濁的海水。
我們探訪的臘梅洞在達道山東北面的山腳下。朋友說臘梅洞抽干積水時有10余米寬,近20米深。我走近細看,洞內是一汪漲潮時倒灌的海水,渾黃,平靜,如一面銅鏡。民間關于臘梅姑娘的傳說是美麗動人的:當地姑娘臘梅心地善良,經常搭救遭遇海難的漁民,不料,她在一次救人時溺水身亡。人們十分傷心,他們把達道山這個深邃的山洞當成了臘梅姑娘的家,他們把海浪沖擊洞壁時的沙沙聲當作臘梅姑娘的織機聲,他們在洞邊建起了小廟,擺供、上香……他們想把臘梅姑娘永遠留住,想把人世間讓人感動的美好情愫代代相傳。
那時候的白沙灣是一片堆積著海洋垃圾的灘涂,退潮時,附近的村民經常在灘涂上撿拾一些貝類賣錢,要想收獲多一些,就得到淺海里推蝦。朋友動情地說,父輩們的生活過得拮據,因為浸了海水的衣服不耐穿,他們就脫光了身上的衣服下海,全身沾滿涂泥,就像一只只泥猴。往事不堪回首!近幾年,海邊人家的生活有了起色,很多人駕駛現代化的漁船出海捕魚,休漁期就回家休息。人們自發出資出力在臘梅洞邊修繕了寺廟,金色的建筑掩映在初夏碧綠的樹叢中,典雅而壯觀。勤勞善良的臘梅姑娘該是天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了。
三
穿礁山,白沙灣南面的一個島礁,潮漲時,島礁變小,潮落時,可以沿著灘涂走上小島。其奇特之處是礁石在海水億萬次的猛力撞擊下形成了一個門洞般的拱形過道。每一個人來到此處,總不免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偉力,感慨大自然滄海桑田之變遷。
如何讓靠陸地的海水變藍,無數海洋研究專家正在孜孜不倦地探求著,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斷在各地推廣。
沿著海灣棧道走上穿礁山,我不禁為頭門港建設者的踐行力點贊。早在2011年,臨海市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確立白沙灣為頭門港經濟開發區臨港新城的立城之本和城市靈魂。作為國家藍色海灣支持項目——臺州市藍色海灣整治項目的子項目,臨海市白沙灣濱海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在2019年正式啟動,短短幾年時間,建設者們利用自然的力量以及海水自身的凈化功能,在不添加任何化學物的前提下讓海水變清變藍,此項工程堪稱化腐朽為神奇之杰作!
堅固雄偉的大堤,在大海一隅圍出一個沉沙池,借助潮汐的力量讓渾濁的海水進入過濾池,過濾沉淀后再引入海水湖。他們巧妙地設計了池底導流渠,有效地提高了水體流動能力。如此一來,只要7至10天時間,就可以使白沙灣內水體大循環一遍,湖內的水質因此達到了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真讓人難以想象,蔚藍的海波下面時時暗流涌動,是建設者們利用自己的智慧給我們帶來了視覺的美好享受。海防大堤西側那一大片濕地,則為實現湖水自身的小循環提供了保障。
生態環境的改善,對于生物的作用是立竿見影的。無數水鳥來到了白沙灣休養生息,就連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國家“三有”保護動物野生白骨頂雞也來了。它們在灘涂上覓食,在藍色的海水里嬉戲,在蔥郁的叢林中棲息,生活自在而愜意。
在“穿礁石”下穿行,帶來了讓人恍惚的穿越感。北邊,是賞心悅目的藍色,碧浪逐沙,水鳥翔集,游人如織;南面,是撞擊心扉的黃色,濁浪翻騰,山島竦峙,船帆顛簸。
四
1986年版《臨海市地名志》記載:白沙,行政村,駐地大坑。174戶,976人。原是一個海島,現已與大陸相連。該地有前沙、后沙、小沙頭,其中一處沙呈白色,故地名白沙……
有史以來,家住白沙的漁民全靠海里討生活謀生,生活艱辛自不必言。附近村里有“有囡勿嫁白沙山”之說。
20年前的9月,一對皮膚黝黑的中年夫婦領著一個黑不溜秋的小男孩來到我的班級報到。看到我驚訝的神情,母親說他們來自白沙村,一年到頭在海里捕魚,老大老二都掉海里淹死了。“老三命硬,4歲時失足落海,我們發現時,他竟緊緊地抓在纜繩上。送他到城里讀書,就是讓他遠離危險。”我一時語塞。
如今,白沙村的大坑、巖頭、前面沙、后面沙、東瓜段、長咀、相籠、江頭、火陣、后面、坑邊等11個自然村如碧空的星辰散落,那一幢幢房子堅固、雅致。推開門窗,入眼就是碧波蕩漾的海水湖,白沙村的民居成了人人向往的海景房!
往后,臨海市將持續致力于把白沙灣打造成浙江最好的海岸帶整治和藍色海灣的樣板,讓其充分展示稀缺的清澈海水和連綿沙灘的海洋文化。白沙灣,將無愧于臺州“小三亞”之美譽。
夕陽下,我驅車前往頭門港大碼頭。多么雄偉的跨海大橋啊!凌空飛架,起伏,彎曲,優美的弧度,磅礴的氣勢,似長虹臥波,似巨龍騰飛。車子飛奔,海面越來越遼闊,遠處的幾座小島成了大海的點綴。清冽的海風挾帶著濃濃的咸腥味,挾帶著大海的熱情撲面而來,我的心中涌動著一股豪情。
今朝湖之藍,明日海之藍。我相信,這個夢想指日可待。
頭門大港,必將矗立于碧波萬頃的東海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