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是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下,臨海交通始終立足“三新”關鍵點,高品質建設“四好農村路”,重點聚焦農村公路中鄉、村道的提質打造、科學管養和高效運營,強農固本、變革重塑,暢通農村“毛細血管”助力共同富裕,走出一條“以路便民、以路促旅、以路富農、以路強商、以路興業”的新路子。
一、發展現狀
農村公路既是關乎經濟發展的“大交通”,更是關乎農民幸福生活的“大民生”。臨海市境內共有農村公路956條共計1980.371公里,占臨海公路總里程數的82.18%,其中縣道40條447.818公里,鄉道77條432.308公里,村道838條1096.85公里,專用公路1條3.395公里,居臺州市第一。
由于前期建設標準相對較低,部分通山區公路路況較差,為滿足群眾的出行需求,2018年以來臨海累計投入28億元資金,科學編制“四好農村路”建設3年行動計劃,完成新改建及路面維修773公里,打造美麗經濟交通走廊584公里,齊抓建、管、養、運一體化建設,著力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截至今年5月,臨海鄉鎮通三級路比例達到100%,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路率100%,四、五類橋梁處置率100%,4米以上落差臨水臨崖段安防設置率100%,基本實現臨海農村公路“五聯五更”的奮斗目標。大力推進美麗經濟交通走廊建設,圍繞“一核四線八路”總體規劃,全力打造自然風景走廊、科創產業走廊、生態富民走廊、歷史人文走廊等美麗經濟交通走廊,并在2019年通過省級“美麗經濟交通走廊達標縣”驗收。其中,S225大路線被評為省級精品路線,S28臺金高速古城道口被評為省級最美入城口。
二、主要做法
(一)打包融資,配套政策,高質量建路興業態。全省首創“收益項目+公益項目”打包融資模式,盤活公益類和非公益類項目,開創公益項目市場化運行新模式。通過廢棄礦山修復和農村公路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利用廢棄礦山整治過程中產生的資金收益,實現現金流補給,有效解決農村公路項目自身無現金流問題,降低政府性項目投資成本。在創新融資模式、擴寬融資渠道的基礎上,主動學習借鑒臺州市“省里補一點、市里獎一點、縣里拿一點、鄉鎮出一點、鄉賢助一點、項目拼一點”的“六個一點”資金籌集模式經驗,固化財政年投入資金,其中“多彩小芝,全域彩化”行動募集鄉賢資金2350萬元,形成“一山一色”“一路一景”“一村一品”,有效解決農村公路長效發展資金。科學編制《臨海市高水平建設“四好農村路”實施意見》《臨海市人民政府關于高水平建設“四好農村路”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關于印發臨海市農村公路提質行動三年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等規劃政策,全面解決鄉鎮通三級路和自然村通硬化路等問題,成功打造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等“特色致富路”211公里,有效帶動“四好農村路”+特色產業+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特色小鎮+電商物流等新業態發展,積極助力178家市級農家樂落地、124個行政村“消薄”,持續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二)創新增效,整合資源,高效率管路提服務。依托鎮街、群眾和智慧平臺,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執法、群眾參與、綜合治理”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形成“網眼+人眼+天眼”的三眼聯動監管模式。在臺州率先開發使用“四好農村路”路長管理平臺,借助“五網合一”公路智慧監管系統,將農村公路管理的所有業務工作進行串聯,形成信息化閉環式管理,著力解決農村公路點多線長面廣、巡查管理力量不足等難點問題,通過信息化手段,構建科學有效、可持續的農村公路管理體系。打通農產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整合農村物流網絡資源,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推進客貨運資源的深度整合,累計建成農村公路物流網點451個、鄉鎮運輸服務站12個,基本形成覆蓋市、鎮、村三級的農村物流網絡。大力實施“互聯網+農村物流”行動,將物流網聯通電商網,帶動農民開展電商創業。不少鎮村建立“互聯網+農業”“公司+基地+農戶”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不斷激發臨海本土特色農產品新活力,從田間地頭孵化一批優秀本土電商人才,培育一批高質量的臨海鄉村工匠,以數字經濟助力農業產業發展,以數字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三)管養分離,協調推進,高標準護路促共富。重點聚焦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工作,全市上下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面構建“精干高效、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管理體系,實行縣、鄉、村三級路長管養體制,截至今年5月,全市956條農村道路均設置三級路長公示牌,實現了市域范圍內公路路長管理全面化,推動農村公路管理由面到線的轉變。全市19個鎮街農村公路管理站按照“六個一”要求實行規范化管理,一類農村公路以“管得優”為目標,實行問題立改制;二類農村公路以“管得好”為目標,實行問題周改制;三類農村公路以“管得牢”為目標,實行問題月改制,實現分類分級養護全覆蓋,全力打造臨海暢、安、舒、美的農村公路路域環境。通過分類分級的多元化養護機制,實現縣道小修保養市場化率100%,成功解決76名貧困戶的就業難題,實現農村公路按需養護,讓原本無就業渠道的貧困群眾實現了穩定就業增收,有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工作。
三、存在問題
(一)愛路護路意識淡薄,路政管理壓力較大。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生活習慣,部分群眾愛路、護路意識較為淡薄,在公路用地范圍內亂搭亂建、擺攤設點、超限超載等現象時有發生,對農村公路造成一定的損毀,給養路護路工作帶來較大的壓力。雖然路政執法人員對占道經營、損毀公路等行為進行一定的處罰,但仍有不少群眾圖一己之便我行我素,與執法工作人員“躲貓貓”逃避執法,難以徹底根治此類交通痼疾。
(二)項目融合度偏低,路產路權保護不足。近年來,隨著鄉村產業開發,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的全力推進,相關配套建設工程項目在臨海各個鎮全面展開。但由于與工程項目融合度不足,自來水、污水、天然氣等管網施工“挖路、破路”現象時有發生,修復方案參差不齊,一批鄉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也隨之遭受破壞。
(三)管養資金壓力較大,保障能力較弱。臨海農村公路大多建于2006年以前,隨著農村公路服役時間的增長,農村管養投入逐年遞增,加之管養材料、運費、人工費等養護成本的逐年提升,給農村公路管養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養護資金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公路的養護和管理。
四、經驗啟示
(一)立足興業新發展,蓄力開拓新農業。結合臨海農業發展實際,依托農村公路將農產品串珠成鏈,打造與城鄉發展、業態融合規律相適應的現代農村新產業體系,彰顯臨海農業的獨特魅力,擦亮水庫胖頭魚、白對蝦、茶葉等6張“國”字號金名片,成功打造柑橘、楊梅、茶葉等一批特色產業生產示范基地。通過“四好農村路”融合20多萬畝臨海涌泉蜜橘產業發展,依托蘭前線、涌東線等農村公路,持續提升柑橘運輸效率,實現日平均運輸量約5000噸,公路覆蓋縣域實現蜜橘產業產值30億元,沿線1.2萬戶4.5萬名村民平均年收入達到約5萬元。作為服務農民群眾出行、農業產業發展最直接的基礎設施,穿越田間地頭的農村公路進一步打通了交通壁壘,暢通了運輸渠道,為農民增效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將有力帶動臨海特色產業持續提檔升級,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二)打造美村新風貌,合力建設新農村。圍繞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的決策部署,將“四好農村路”與全域旅游建設充分結合,構建干支相連、布局合理、銜接順暢的農村公路路網布局,加快推進道路基礎設施、交通公共服務高品質共享,為打造美麗鄉村精品集群貢獻交通力量。實現村村通公交,保障城鄉居民及旅客“行有所乘”的出行需求,持續提高城鄉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聚焦臺州府城創國家5A級景區工程項目,配置游1、游2等游客觀光專用旅游大巴,培育一批旅游精品線路,涵養鄉村旅游新業態;結合張米線、葉下線等農村公路,成功舉辦2022“柴古唐斯”越野賽、浙江省安基山國際滑翔傘邀請賽等多場賽事,為展現臨海美麗鄉村形象提供窗口,為助力打造臨海農村旅游新樣板、打造鄉村旅游靚麗名片提供有力支撐。
(三)構建共富新格局,聚力培育新農民。瞄準打造“共富高地”的總體目標,以便捷通達的農村公路交通,不斷催生新產業、培育新農民。通過持續提升農村道路覆蓋率、不斷完善道路基礎設施,助推沿線茶葉、柑橘種植基地建設與相關新興產業的誕生,跑出農村產業發展升級“加速度”,推動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實現變革性重塑。培育農民的新思維、新眼光、新追求,持續縮短農民轉型期,種茶能手、種橘專家、電商達人等新農民群體不斷涌現,實現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公路作為服務“三農”的公益性、基礎性的設施,通過縱橫交織的農村路網,全面盤活公路沿線資源,積極探索“四好農村公路+特色產業”“四好農村公路+生態旅游”等“四好農村公路+”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為特色產業及旅游發展創造暢、安、舒、美的通行條件與服務水平,有力推進鄉土人才培育重要工程,推動鄉村振興,走出一條“興業有方、美村有金、振興有人”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