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微雨伴煦日,又是一年清明時。每年這個時候,許多人無論身處何方,都會朝著家鄉的方向歸來。但是眼下,疫情仍時有發生,人員流動勢必會加大病毒傳播的風險。祭祖與防疫這道選擇題,對于不少人來說無疑是道“難題”。看似“二選一”的“難題”,恰恰有著“雙全”的答案。那就是“云祭祀”。
思親懷故,在心意,不在形式。清明節最核心的內涵在于,這一天里,人們可以將深埋心底的思念大方念出。祭祀掃墓,只不過是寄托哀思的一種形式。只要心中懷有感念之心、思親之情,那么無論在哪里、無論是何時,都是一樣的“清明”。“云祭祀”并不意味著對祭奠先人不夠莊重,恰恰相反它更能凸顯清明這個節日的嚴肅性。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早在古時,遙思就是一種“云祭祀”。去除了五花八門的形式,留下的才是最真摯的情感。再看疫情未散的當下,每一次的人員流動都是對逐步建立的健康大環境又一重考驗與沖擊。再者,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此刻暫時的“遠眺追憶”,是為了來日更加安心、更穩定地撫摸故里黃土。與其千里迢迢返鄉祭祀,不如停住腳步,異地“云祭祀”。
做好“云祭祀”,要有誠意,更要有新意。群眾對“云祭祀”的接受態度,離不開政府部門辦事的力度。如果只是一味“機械化”地提示人員流動帶來的防疫壓力,而拿不出有溫度、讓人信服的實際舉措,只會激起逆反心理。隨著技術手段的更新,其實傳統習俗都在慢慢得到新的融合和解讀。政府部門應該憑風發力,借助數字化手段,開拓“網上獻花”“網上奏樂”等更為環保且安全的新渠道,讓祭祀祖先有更為妥帖的安放形式。面對部分強調“儀式感”的群眾,政府部門也可以嘗試進行“代祭祀”。在不影響中心工作的前提下,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接受群眾委托,通過鮮花、水果幫助其文明祭奠先人,讓疫情之下的清明節不再冷冰冰。
春深4月,萬物清凈而明潔。在慎終追遠的同時,我們不禁會加深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更加感恩眼前的生活、珍惜身邊的親人。疫情總將消散,希望就在不遠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