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了,山林權屬確定了,也承包出去了,我們兩個村再也不用為這事兒煩心了。真是謝謝你們,三番兩次過來協調。”近日,白水洋鎮靈溪村的老章高興地說,在白水洋“清風板凳會”的多次協同化解下,靈溪村西官自然村與新莊村上莊自然村在家門口達成調解協議,解決了此前因山林界址劃分而產生的糾紛。
該鎮靈溪村西官自然村與新莊村上莊自然村交界的364畝山林,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界址模糊不清。多年來,兩村因林地界址不清常常產生矛盾。其中,靈溪村因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緩慢。白水洋鎮黨委緊緊圍繞兩村村民關心關切的問題,召集鎮民主協商議事會成員、兩村監察聯絡站成員、清風信息員、村干部、村民代表和當地有威望的長輩,圍聚在田間地頭開起了“板凳會”。經過板凳會上的多輪談判、協調,最終完成山林界址的劃分。
如何將監督觸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使基層監督從“單點突破”到“全面開花”,“清風板凳會”是白水洋鎮給出的答案。今年以來,該鎮黨委依托村文化禮堂等現有硬件設施開展“清風板凳會”12次,在鎮村兩級全面搭建起一個群眾監督、議事的大平臺,同時向深化村莊治理、騰出發展空間、帶活村集體經濟等方向延伸。
在上游村,鎮紀委監察辦充分發揮“清風板凳會”作用,向與會人員了解情況,并多次深入一線查“三資”管理、項目建設、干部廉潔,切切實實把好監督關,讓項目建得好、群眾真得益,走出了“文化禮堂+楊梅產業”的運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