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臨海黨史,一個個早期共產黨員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臨海第一個共產黨員、同時也是浙江最早的女共產黨員之一吳先清遠赴蘇聯為我黨和共產國際從事情報工作,最后慘遭流放,屈死在極寒之地西伯利亞,用鮮血為“紅色特工”的傳奇人生畫上最后一抹重彩;年僅19歲的郭鳳韶為革命事業英勇就義,但南京雨花臺上“學生烈士”的形象長存后人心中;“革命伉儷”王觀瀾和徐明清雙雙都曾在特殊時期蒙受冤屈,但他們始終初心不改、本色不移,為了黨的事業奉獻終生……臨海這座城市的血脈里,流淌著令人蕩氣回腸的紅色基因,臨海的城鄉大地上,流傳著難以被時光泯滅的紅色故事,把這些紅色資源挖掘好、提煉好、宣傳好、傳承好,既可以使之成為當下我市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也可以使之成為城市精神培育的重要養分,澆灌出臨海黨的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的滿園春色。
無論對整個國家而言,還是站在地方發展的角度來看,紅色資源都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產。紅色資源既包括物質文化資源,如紀念館、文學作品、歷史資料以及遺址遺跡等,又包括非物質文化資源,如革命精神、政治與文化思想形態、道德傳統、理論綱領、政策制度以及紅色風情等。長久以來,我市對紅色資源的挖掘、提煉、保護和利用雖然都在進行,但力度不大且缺乏創新,僅靠相關部門和一些熱心的黨史研究工作者在“故紙堆”里釣魚式地打撈一些史料、撰寫幾篇文章,遠遠沒有達到讓廣大黨員干部都對臨海黨史耳熟能詳如數家珍的程度,郭鳳韶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年門可羅雀,幾乎已經成為城市里被人遺忘的角落,殊為可惜。
如何才能讓紅色資源活過來、火起來、傳下去?首先,這需要地方黨委政府加以重視,在資金投入、人員培養、項目開展等方面統籌安排,同時要研究出臺紅色資源的長遠保護和利用規劃,讓紅色資源轉化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泉和社會事業繁榮的精神之“鈣”。其次,主管部門要注重創新,改變以往紅色文化知識宣傳和教育中的枯燥乏味的說教方式,防止出現公眾視野的疲勞現象,重新喚起人們特別是年輕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興趣。最后,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以保護和傳承紅色資源為己任,萬不可對臨海的地方史等紅色資源“一問三不知”“兩眼一抹黑”。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讓紅色資源“活”過來、火起來、傳下去,是對黨百年華誕最好的獻禮。